“丐帮弟子遍布天下,消息最灵通,愿把各地分舵改作‘消息站’,官府查案时,只要不违道义,我们都能递消息。”鲁长老拍着胸脯保证。
唐缺沉吟片刻,也松了口:“唐门可出些精巧机关,帮官府加固城防,只求朝廷放宽对硝石的管控——造暗器总不能缺了原料。”
李瑁一一应下:“硝石管控可酌情调整,由仲裁堂统一登记调配,既保唐门够用,也防流入歹人之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议制定武学交流的章程,每年举办一次“论剑大会”,切磋技艺而非争高低;有人说要联合刊印《江湖义事录》,记载各门派做的好事,让行善者留名,作恶者蒙羞;还有人提到要给江湖后辈设个“助学堂”,教他们识文断字,免得只知打杀不知事理……
李瑁静静听着,偶尔插话点拨几句。他发现,这些平日里看似孤僻的江湖人,心中并非只有门户之见,也藏着对秩序的期盼,对“侠”字的坚守。
夜渐深,案上的茶换了三茬,窗外的月光移到了西墙。十二位掌门终于商议出个大致章程:三个月后在华山召开“江湖大会”,正式成立仲裁堂,颁布《江湖公约》;各门派先遣弟子协同官府,清理境内冒充名门的匪类;明年开春,由少林、武当牵头,在各州府设义医馆、武学馆,惠及百姓。
“荣王殿下,”玄慈方丈起身,双手捧着刚拟定的章程,“有您这话,有这公约,江湖定然能走出乱局。贫僧代表少林,信您一次。”
“武当亦然。”清风道长颔首。
“丐帮没二话!”鲁长老扯开嗓子喊。
李瑁接过章程,郑重折好,收入怀中:“诸位信我,我必不负所托。大唐的江山,既要朝堂稳固,也需江湖安宁,咱们拧成一股绳,才能让这天下,真正称得上‘太平’二字。”
众人散去时,天已微亮。李瑁站在客栈门口,看着各门掌门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中,玄慈方丈的袈裟一角、清风道长的拂尘、鲁长老的破麻袋……都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笃定。
他抬头望向东方,晨曦正刺破云层,将长安城染成一片金红。远处传来早市的吆喝声,近处的芭蕉叶上,水珠滚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李瑁握紧了怀中的章程,忽然觉得,比起殿上的封赏,此刻掌心的温度,更让人踏实。战后的江湖,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与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朝堂的梁柱连在了一起。或许前路仍有波折,但只要人心齐了,再难的坎,也终能迈过去。
客栈的伙计开始洒扫庭院,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与远处的晨钟交织,像一首崭新的序曲,在长安城的晨光里,缓缓奏响。李瑁回到王府,便开始筹备华山“江湖大会”。他一面派人将《江湖公约》送往各门派征求意见,一面与朝廷官员沟通协调,确保朝廷能为江湖合作提供支持。
然而,就在筹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时,一封密信打破了平静。信中称,有一股神秘势力暗中破坏《江湖公约》的推行,他们勾结部分心怀不轨的江湖人士,妄图挑起门派纷争,让江湖重回混乱。
李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亲自调查这股神秘势力。与此同时,各门派也陆续传来消息,一些小摩擦开始出现,似乎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在这关键时刻,李瑁能否揪出幕后黑手,让《江湖公约》顺利实施,让战后的江湖真正走向太平?一场新的挑战,正悄然降临。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