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知识不仅限于实用技术,更包含着对“制度”的启发。李瑁借鉴系统提供的“基层治理案例”,在全国推行“乡约制”——由各村百姓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乡约”,负责调解纠纷、传达政令、监督农事,官府则定期对乡约进行培训与考核。
在河南某村,乡约张大娘正拿着“乡约手册”调解邻里纠纷。两户人家因灌溉用水起了争执,差点动起手来,张大娘翻开手册,指着其中“先灌旱地后灌水田,轮流用水不得独占”的条款,几句话便让双方心服口服。“这手册上的规矩,都是按殿下说的‘情理兼顾’写的,谁也挑不出错。”张大娘笑着说,“如今村里吵架的少了,干活的多了,连学堂的先生都说,孩子们念书也更专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瑁从未将系统的存在公之于众,而是将这些先进知识巧妙地包装成“古籍所载”“西域传来”或“臣下所献”。他深知,过于超前的技术与理念若骤然出现,只会引发恐慌与质疑。因此,他总是先在小范围试点,待百姓看到实效后,再逐步推广。
比如系统提供的“简易净水法”,他先是让太医署“偶然发现”某种草木灰能净化水质,在军营试用有效后,才推广到灾区;又如“新式织布机”,他说是“江南巧匠改良”,先在官营织坊投产,待效率提升的消息传开,民间自然争相效仿。
这日,李瑁在御书房查阅系统新解锁的“天文历法修正”知识。往年的历法常有误差,导致农时错乱,而系统提供的测算方法,能精确到时辰,甚至能预测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他正思索着如何将其转化为“钦天监新测”,玄宗却推门而入,指着案上的“新式水车图纸”笑道:“瑁儿,这水车据说能比旧款多提三成的水?工部尚书说,这是你从一本前朝残卷里找到的?”
李瑁心中一动,顺势应道:“正是,臣偶然得见,觉得可用,便让工部试试。”
玄宗拿起图纸,仔细端详:“朕看不仅可用,简直是神来之笔!你这些年拿出的法子,桩桩件件都利国利民,连玄慈大师都说,大唐是得了上天庇佑,才出了你这样的奇才。”
李瑁躬身道:“陛下过誉,臣只是不敢辜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尽力而为罢了。”
他心中清楚,所谓“上天庇佑”,不过是系统跨越千年的馈赠。但这份馈赠能结出多少硕果,终究要靠脚踏实地的践行。系统提供的是“种子”,而他与大唐的百姓,则是勤恳的耕者,唯有日夜浇灌、悉心照料,才能让智慧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夜色渐深,李瑁站在窗前,望着长安的万家灯火。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检测到大唐综合实力较三年前提升七成,解锁‘基础教育普及’与‘矿产勘探’技术包。”
他微微一笑,轻声道:“明日,便从改良课本开始吧。”
窗外的月光洒在案头的图纸上,那上面画着新式的冶铁炉与孩童识字的启蒙卡片,线条间仿佛能看到大唐未来的模样——田野里的庄稼更高产,工坊里的器物更精良,学堂里的孩童更聪慧,而这一切,都始于那无声的系统助力,成于无数人共同的奋斗。
李瑁知道,系统的知识终有穷尽之日,但它所点燃的创新之火,已在大唐的土地上燎原。往后的路,仍需一步一个脚印去走,但只要心怀百姓,善用智慧,大唐的腾飞,便只是时间问题。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