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春雨刚过,西市的青石板路上还汪着水洼,汇通号票号的伙计们已在分拣来自各地的飞钱。周小五数到岭南道的票券时,忽然咦了一声——往日多是丝绸、茶叶的订单,今日竟混了十多张印着“蔗糖”字样的新票。掌班李默之凑过来看,见票面上盖着的“岭南糖业行”印章还是新的,边角的朱砂印泥尚未干透。
“这是上个月殿下从大食带回的熬糖法子,岭南那边试了三个月,竟真成了。”李默之指着票券上的数字,“你看这运量,一次就是五十石,比往年的海盐还多。听说广州港的波斯商队,专等这新糖运到,要卖到西域去呢。”
此时的东宫书房,李瑁正对着系统生成的《大唐地域发展图谱》凝神细思。图谱上,不同颜色的光晕笼罩着各州:岭南道泛着琥珀色,标注着“蔗糖、香料、热带作物”;江南道是碧绿色,写着“桑蚕、茶叶、稻米”;关中平原则是金黄色,注着“粮粟、铁器、织锦”。最醒目的是西域的赭红色区域,旁边标着“苜蓿种植、良马繁育、商路枢纽”——这是结合大食带回的苜蓿种子与本地马场制定的新策略。
“把这卷图谱送户部,让他们按此调整今年的税赋核算。”李瑁对侍立的内侍道,“告诉崔侍郎,岭南的蔗糖税按‘新业轻税’算,前三年只收三成,让糖农们能回本;江南的丝绸税则可适当提高,但要专款专用,补贴桑苗培育。”
他指尖划过江南道的苏州府,系统即刻弹出一串数据:“此地蚕农现有八千户,年均产丝十二万匹,若推广‘三眠蚕’养殖法,可增产三成。建议:从湖州调运优良蚕种,由太医院指导消毒防疫。”李瑁提笔在旁批注:“让苏州织造局牵头,每户蚕农免费领两斤新蚕种,秋后按产丝量返还,既不增加负担,又能推广技术。”
三日后,苏州府的蚕农们正围着新到的蚕种箱议论。箱上贴着官府印发的《养蚕图说》,用彩画详细画着“温箱孵蚕”“桑叶晾晒”“蚕室消毒”的步骤,旁边还用白话写着:“蚕室要每日扫三遍,墙角撒石灰,防僵病。”
“这新蚕种真能多吐丝?”老蚕农王福贵捏着放大镜——这是波斯商队带来的稀罕物,能看清蚕卵上的细孔——对着蚕种仔细瞧,“往年的蚕到三眠就偷懒,听说这‘三眠蚕’能多蜕一次皮,丝能长半寸。”
负责指导的官差是从湖州来的,他指着图说上的温箱:“按这法子,用炭火保持室温,蚕宝宝长得快。上个月在湖州试养,张大户家的蚕结的茧,比拳头还大,缫出的丝能绕纺车二十圈。”他忽然压低声音,“殿下说了,谁家养得好,年底能去长安参加‘农艺赛’,获奖的能领新织的提花机呢。”
消息传到苏州织造局时,织工们正在调试新到的“双花楼”提花机。机身上的花板比往年多了三层,能织出波斯商队喜欢的“卷草纹”。掌织的林娘子踩着踏板,丝线在经纬间穿梭,织出的锦缎上,大唐的牡丹与西域的葡萄藤缠绕共生。“这是按殿下带回来的图样改的。”她对学徒们说,“波斯商队订了三百匹,说要带去大食给哈里发做地毯面子,价钱比往常高两成呢。”
与此同时,岭南道的甘蔗田里已是另一番景象。新引进的“昆仑蔗”比本地蔗高出半截,蔗茎粗得像孩童的胳膊。蔗农们正用新制的“轧蔗机”榨汁——这机器是按大食的图纸造的,用牛力拉动齿轮,轧出的蔗汁比人工压榨多三成。
“王二柱,你这汁熬得太稠了!”负责熬糖的官差举着糖度计——这是算学馆新制的,能测糖汁浓度——喊道,“按殿下说的‘真空熬糖法’,用铜锅加盖,下面烧猛火,水汽跑不掉,半个时辰就能成糖,比日晒法快三天。”
王二柱连忙调小火候,看着糖汁在锅中渐渐凝成琥珀色。他想起去年这时候,还在用瓦盆晒糖,遇上阴雨天就发潮,如今用铜锅密封熬制,糖块硬得能敲核桃,波斯商人见了,当场就订了一百石,说要运去巴格达当贡品。
关中平原的麦田里,农夫们正用新制的“曲辕犁”耕地。犁铧是用西域精铁打的,比旧犁轻三成,一个人就能拉动,翻起的土块细碎如筛。“往年用直辕犁,得两头牛拉,现在一头牛就够。”老农赵老实扶着犁把,感受着犁铧入土的深浅,“新犁上的‘调节板’能调深浅,沙土地浅些,黏土地深些,殿下想得真周到。”
旁边的田埂上,几个少年在用“龙骨水车”浇地。这水车是按洛阳工匠的图纸造的,用脚踏动踏板,水流顺着木槽哗哗流入麦田,比人力挑水快十倍。“这是上个月从长安运来的,”少年们说,“殿下说了,关中要多打粮,明年好支援西域的军镇——那里新种的苜蓿长得好,养的战马比骆驼还壮呢。”
西域的马场里,新繁育的“唐骏”马正在苜蓿地里撒欢。这马是用大食良马与本地母马杂交的,既能耐沙漠干旱,又能负重长途跋涉。牧马人阿古拉正用新制的“马嚼子”驯马——嚼子上的铜环是按波斯的图样做的,能让马更听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