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升高时,大理寺卿严挺之带着江南的新卷宗上来了。他脸上带着风霜,眼里却闪着光:“殿下,张全、王元宝的案子已审结,查抄的家产分下去后,三百户农户都盖起了新茅舍,李二狗的小儿子还去村学念书了,先生说他算术学得最好。”他从卷宗里抽出一张字条,是农户们集体写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真诚:“多谢殿下让我们有田种,有书念,我们会好好干活,让大唐的粮仓堆满粮食。”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李瑁把字条小心收好,“是巡察使们踏破了鞋底子,是学宫里的先生们熬红了眼,是百姓们自己肯下力气。治理天下就像种庄稼,得众人拾柴,才能让田地不荒,人心不冷。”
严挺之又递上一份《未来三年规划》:“户部和大理寺商量着,明年要在西域推广苜蓿种植,让战马更壮实;后年在岭南建‘蔗糖互市’,让大唐的糖卖到更远的地方;大后年……”
“大后年,要让每个村社都有‘劝学所’和‘互助仓’。”李瑁接过规划,在空白处添了几笔,“还要编一本《大唐便民全书》,把种庄稼的法子、算账的窍门、防疫的知识都编进去,配上图,让不认字的百姓也能看懂。再修一条从长安到洛阳的‘便民道’,铺上石板,让推独轮车的农户不用再怕雨天泥泞。”
他忽然看见远处的田埂上,有几个孩童正在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大唐的龙和大食的狮鹫,它们在风里一起飞,龙鳞与鹫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李瑁想起小时候,父亲曾告诉他“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那时他不懂,如今站在角楼上,看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种田的、读书的、做买卖的、甚至远道而来的外国人,都在为更好的日子忙碌,忽然就懂了。
“严卿,你看那风筝。”他指着天空,“飞得再高,线也在地上;走得再远,根也在这片土地。大唐的未来,不在宫殿的砖瓦上,而在田埂上的新苗里,在学童的书本里,在每个普通人的手心里。”
严挺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眼眶有些发热:“是啊,去年这个时候,江南的农户还在哭着找地,如今他们的孩子能在田埂上放风筝了。这就是殿下说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日头升到正中,长安的钟声传遍全城。西市的算盘声、学宫的读书声、田埂的吆喝声、港口的号子声,像无数根琴弦被同时拨动,奏响了一曲鲜活的《盛世长歌》。李瑁把《未来三年规划》揣进怀里,指尖传来纸张的温度,像揣着一团火——这团火要烧在西域的烽燧里,烧在江南的互助仓里,烧在每个大唐子民的心里,让它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他走下角楼,脚步坚定。前方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风雨,或许会有坎坷,但只要看着田埂上的新苗在长,学童的书声在响,看着龙与狮鹫的风筝一起在天上飞,就知道方向永远不会错。大唐的未来,不是一个人的宏图伟业,而是千万人用双手编织的锦绣山河——稻穗饱满,丝绸光亮,笑脸常在,歌声不断,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成最壮阔的篇章。
暮色降临时,李瑁又来到西市的“聚贤茶肆”。老周正给一个江南来的蚕农算账,用的是新推广的“捷算法”;角落里,几个胡商在看《唐律选译》,旁边放着刚买的《农桑要术》;最热闹的是说书台,正讲着“土地巡查使智斗王元宝”的故事,台下的百姓拍着桌子叫好,叫好声里,还夹杂着孩童背诵“谁知盘中餐”的声音。
李瑁找了个角落坐下,听着这人间烟火气,忽然觉得心里踏实。他知道,所谓的辉煌未来,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藏在每粒种子里,每本书里,每个普通人的日子里。只要守住这份踏实,一步一步往前走,大唐的明天,就会像上元节的灯笼,一盏接一盏地亮下去,照亮更远的路,温暖更多的人。
窗外的月光爬上窗台,照着茶肆里的人影,也照着远处田埂上的新苗。李瑁端起粗瓷碗,与身边的蚕农碰了一下,碗沿的温度,像极了这片土地的温度——滚烫而厚实,孕育着无穷的希望。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