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晨雾还未漫过紫宸殿的丹陛,李瑁已捧着两卷册籍候在廊下。檐角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像在提醒他怀中《改革三年规划》的分量——里面不仅列着裁撤冗余官员的明细,更有将地方盐铁税直属中央的新制,每一条都在触碰既有的权力格局。
“殿下,陛下在偏殿临摹《兰亭序》呢。”内侍监高力士悄步走来,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昨儿个夜里,陛下翻了半宿《贞观政要》,还问起当年房玄龄是怎么平衡三省权力的。”
李瑁指尖微紧。他懂高力士的意思。自河南试点成效传开,朝堂上已有御史暗奏“荣王权势过盛,恐有尾大不掉之嫌”,虽被玄宗压了下去,但那份疑虑,就像宣纸上晕开的墨,看着淡,底子却已渗进纸纹里。
偏殿的檀香混着墨香漫出来时,玄宗正对着一幅字凝神。宣纸上“守成不易,革新更难”八个字,笔锋时而沉郁时而飞扬,看得出书写者的心思翻涌。见李瑁进来,玄宗放下笔,指着案上的《试点月报》:“河南的粮仓,真能比去年多装三成粮?”
“臣已让大理寺派了三拨人核查,数目无误。”李瑁将规划册呈上,“这是后续三年的细目,第一步先在关中、江南推广考成法,第二步厘清州府与中央的税赋分账,第三步……”
“第三步,是不是就要动世家的根基了?”玄宗打断他,指尖在“裁撤世袭勋官”一条上轻点,“你可知,韦陟昨夜递的密折里写了什么?他说你‘借改革之名,结党自固,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李瑁心头一凛,忙躬身道:“陛下明鉴!臣所做一切,皆为大唐长治久安。若有半分私念,愿受三司会审!”
“朕信你。”玄宗的声音缓了些,却拿起那幅《兰亭序》拓本,“但你要明白,帝王治国,如王羲之写字,既要有筋骨,也要有血肉。你推行的新法是筋骨,可那些世家勋贵,盘根错节百年,便是大唐的血肉。抽得太急,会伤元气。”
他忽然起身,领着李瑁走到殿角的《大唐舆图》前。图上用朱砂标着各地的世家封地,从关中的五姓七家到江南的顾陆朱张,密密麻麻像一张网。“你看这长安,就像这舆图的中心。你要拆旧屋盖新楼,总得先看看哪些墙能拆,哪些梁不能动。”
李瑁望着舆图,忽然明白了玄宗的顾虑。系统曾提示“皇权制衡指数下降”,并非指皇帝对他的猜忌,而是担心改革打破朝堂平衡,让新生的力量失去约束——就像当年太宗启用魏征,既用其直,也防其专。
“陛下,臣有一请。”李瑁从袖中取出另一卷册,“请陛下亲派御史监理改革试点,凡涉及五品以上官员任免,皆需陛下御笔朱批。臣愿将巡查使的任免权交予吏部,只保留考核之责。”
玄宗接过册页,见上面写着“三权分理”:行政归地方,考核归巡察使,监察归御史台,最终裁决权握在皇帝手中。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又指着其中一条:“你要将盐铁专营的三成利润充作惠民仓,这固然是好,可度支司的人怎么办?他们靠盐铁分润养家,断了这条路,怕是要生乱。”
“臣已与户部拟了《度支司改良策》。”李瑁展开另一卷,“盐铁利润的一成,可作为度支司的‘清廉奖金’,按考核优劣分配。干得好的,比从前拿得还多;手脚不干净的,一分也别想沾。”他顿了顿,补充道,“就像陛下教臣的,赏罚分明,方能服众。”
玄宗拈着胡须笑了:“你倒会变通。记得你小时候,玩坏了朕的玉棋盘,只会跪在地上哭。如今却懂得,硬闯不如巧过。”他忽然压低声音,“韦陟的密折里,还告你私通江湖势力,说百草谷的医女为你传递消息,漕帮的船只为你运送私货。”
李瑁心中一紧,正想辩解,却见玄宗从紫檀木盒里取出一枚虎符:“这是关内道十二卫的调兵符。你拿着,若有世家敢以武力阻挠改革,可先斩后奏。”
这突如其来的信任让李瑁愣住了。玄宗却叹了口气:“江湖势力也好,朝堂势力也罢,用得好是利刃,用不好是祸根。你让百草谷给灾民治病,让漕帮运救济粮,这是善用其力;可若让他们插手官员任免,便是引狼入室。”他将虎符塞进李瑁手中,“朕给你这符,不是让你去斗,是让你有底气守住分寸。”
李瑁握紧虎符,冰凉的铜面贴着掌心,竟生出一股暖流。他忽然明白,皇帝的权衡,从来不是简单的猜忌与信任,而是在守成与革新之间找一个支点——既不能让旧势力拖垮大唐,也不能让新力量失控狂奔。
“陛下,臣还有一事相求。”他想起系统提示的“宗室离心指数”,“请陛下下旨,让宗室子弟参与改革试点,或去边关历练,或去地方治农。一来可解世家垄断官场之弊,二来也让他们明白,江山不是靠血统坐出来的,是靠实干挣出来的。”
玄宗眼中精光一闪:“好主意!朕的那些侄子外甥,整日在长安斗鸡走狗,是该让他们去尝尝泥土味了。就从岐王的儿子开始,让他去河南学治蝗灾——治不好虫,就别回长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