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给众人斟酒,忽然注意到宋璟的朝服袖口磨出了毛边。这位素来节俭的老臣,竟舍得用新布给账册包了封皮,上面还绣着小小的衡器图案。“这是内子绣的,”宋璟摸着封皮笑道,“她说改革就像衡器,一头挑着国法,一头挑着民心,得端平了。”
正说着,门外又来报,说江南道巡察使李秀才求见。众人迎出去,见李秀才身后跟着几个江南农户,手里捧着个锦盒,打开一看,是用新稻穗编的“五谷丰登”穗子,穗子间缠着红绸,上面写着“谢殿下让俺们有田种”。
“江南的新稻种试成了!”李秀才脸上晒得黝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泥,“按殿下教的‘互助耕种法’,二十户人家合种一片田,比单干多收了两成!农户们说,要把第一担新米送进宫,给陛下和殿下尝尝。”
农户里有个白发老者,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块麻布,上面用炭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俺叫王老实,去年还是流民,如今有了三亩田。这是俺孙子写的,他说长大了要当巡查使,像殿下一样帮百姓。”
宋璟看着那麻布上的字,忽然红了眼眶:“老臣活了六十岁,见过太多改革,可从没见过百姓把感激绣在稻穗上。”苏颋跟着点头:“从前总怕改得太急,如今才明白,只要真为百姓好,他们比谁都拥护。”
暮色降临时,荣王府的石桌上已摆满了各地送来的“报喜礼”:河东的新煤块,岭南的甘蔗糖,蜀地的新茶饼,最显眼的是一面铜镜,背面刻着“吏治清明”四个大字,是长安工匠们联名铸的。
李瑁摩挲着铜镜,忽然想起韦陟被贬前的怒吼:“你改得了制度,改不了人心!”可此刻铜镜里映出的,是宋璟的笑,是农户的泪,是工匠的用心,分明是人心在变。系统提示“朝堂支持率提升至七成,民间改革认同度达九成”,但他知道,真正的成效不在数字里,而在王老实孙子的字里,在新麦的香气里,在商户调解纠纷时翻开的《唐律》里。
夜深时,他在《改革续策》上添了新的条目:“在各州设‘改革建言箱’,无论官民,皆可上书言事。”窗外的月光爬上纸页,照亮了他刚写的批注:“改革如种树,栽时需扶,长时需护,成时需让百姓摘果。”
次日清晨,长安的坊市刚开,“改革建言箱”的消息就传开了。西市的胡商阿里捧着《西域商路图》赶来,说要给“丝路联防队”提建议;启蒙堂的孩子们画了幅《理想长安城》,上面有会跑的水车,会算钱的算盘,还有不打人的官差;张婆婆让邻居代写了条建言,说“慈幼局的棉衣该加层里子,老人怕冷”。
李瑁看着这些五花八门的建言,忽然明白,改革最动人的成效,不是账册上的数字,而是百姓眼里的光——那是对好日子有盼头的光,是觉得自己能参与其中的光。就像此刻的长安城,清风拂过,带来新麦的香,也带来万象更新的声息,在每一条坊巷里流淌,在每颗心里扎根。
他提笔写下:“今日之效,非一人之功,乃众志所成。明日之路,仍需携行,方得长安常安。”墨迹落在纸上,与窗外的晨光融在一起,温暖而坚定,仿佛预示着大唐的改革之路,已从最初的涓涓细流,渐渐汇成了奔涌向前的江河。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