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这天,文化节在长安城的校场开幕。雪后的校场被红灯笼照得如同白昼,三十六个展台沿跑道依次排开,既有少林藏经阁的孤本抄本,也有丐帮弟子用竹篾扎的商队模型,五毒教的展台前甚至摆着个玻璃罩,里面的金环蛇正随着《瘴江船歌》的调子轻轻摆动,引得孩子们啧啧称奇。
李瑁穿着件寻常的棉袄,混在人群里看丐帮老乞丐说书。那老者讲的是三十年前护送救济粮的故事,说到“暴雨冲毁栈道,用少林的硬功扛木板,峨眉的轻功送药箱”时,台下的各派弟子竟齐声喝彩,仿佛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
“沈先生你看那边。”钱通拽着沈青玄往唐门展台跑,唐煜正教一群孩子玩“暗器猜谜”——将暗器手法编成谜语,猜对了便送一支木镖当纪念品。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歪着头猜:“‘一点寒星落玉盘’,是不是‘流星镖’?”唐煜笑着点头,塞给她支雕刻着莲花的木镖,那莲花纹样分明是丐帮的标记。
文化节最热闹的要数“百艺交流台”。少林弟子教胡商打坐,胡商则教他跳西域的旋转舞;五毒教圣女给武当道长的拂尘熏上驱蚊药草,道长回赠她一套太极推手的图解;连三个昆仑少年都支起摊子,用和田玉雕刻各派徽记,他们的刻刀下,少林卍字与蛇纹、莲花完美地融在同一块玉牌上。
暮色降临时,李瑁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看着各门派弟子互相交换信物——武当的桃木剑穗换少林的菩提子,丐帮的布偶换五毒教的香囊,商队的驼铃换西域的铜铃。这些信物上都刻着同一个标记:“江湖一家”。
“诸位可知,为何要办这场文化节?”李瑁的声音透过积雪传得很远,“就像咱们编的那些典籍,少了一页便不完整;就像商队走戈壁,缺了一个驼铃便少了份照应。”他指着台下正在交换《护镖手札》和《驯鹰谱》的老者,“这些老物件、老技艺,原是咱们江湖人的根,根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茂。”
人群里忽然响起歌声,是丫丫带着孩子们唱的新编《江湖谣》:“商路连雪山,武心照月还。一纸典籍载春秋,万家灯火暖人间……”歌声稚嫩却清亮,混着远处商队归营的驼铃声,竟让这寒冬腊月有了融融暖意。
沈青玄站在藏书阁的窗前,看着文化节的灯笼如星河般璀璨。案上的《江湖文化总目》已编到第五卷,最后一页是李瑁刚题的字:“文以载道,武以安邦,商以通衢,三者同源。”墨迹未干,却似有千钧之力,将江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牢牢系在了一起。
夜深时,校场的喧嚣渐渐散去,各门派的展台上却都留下了些东西——少林的禅茶饼、峨眉的剑穗、丐帮的竹哨……最显眼的是中央展台,那里摆着本厚厚的《江湖文化志》,第一页贴着各门派掌门的签名,最后一页留着大片空白,旁边写着行小字:“待后来者续写。”
雪还在下,落在藏书阁的琉璃瓦上簌簌作响。沈青玄忽然想起白日里,阿古拉捧着新刻的玉牌说的话:“在西域,玉要埋在土里养着才温润。”此刻再看这满室典籍、满街笑语,他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老物件锁进阁楼,而是让它们像种子一样落在人心上,在新的时光里,长出更繁茂的模样。
窗外的月光透过雪层,在《江湖文化志》的空白页上投下片清辉,仿佛在静静等待着,那些即将用青春与热血,续写江湖传奇的少年们。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