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子最深处,几个老匠人正围着一台“水力纺纱机”啧啧称奇。这是联盟军械坊按工部图纸改良的,只需引山涧水流推动转轮,便能自动纺纱,效率是人工的五倍。“这物件要是能推广开,俺们妇女就不用熬夜纺纱了!”一个白发老妪摸着机器的木架,激动得声音发颤。
李瑁走到老妪身边,轻声道:“老人家放心,百艺堂已在楚州、汾州设了纺纱坊,明年这时,青城山下也会有一座,到时候请您来当管事。”
老妪愣了愣,忽然对着李瑁深深一揖,浑浊的眼泪滚落在衣襟上:“活了七十岁,头回见带刀的爷们想着俺们这些老婆子……联盟的恩情,俺记一辈子!”
盛会的高潮在黄昏时分到来。当夕阳将天际染成金红,李瑁登上观礼台,亲手点燃了军械坊特制的“百鸟朝凤”烟花。引线燃尽的刹那,数十枚烟花直冲云霄,炸开后化作展翅的凤凰、奔腾的骏马、翱翔的雄鹰,最后竟在空中拼出“江湖同心”四个大字,金色的光点洒落时,像一场璀璨的星雨。
百姓们仰头观望,不少人对着天空焚香跪拜;江湖客们则拔剑出鞘,以剑指天,齐声高喊“江湖同心”;观礼台上的官员们也站起身,望着那片绚烂的夜空,神色肃穆。这一刻,刀光剑影与炊烟犬吠,江湖义气与朝堂规矩,竟在漫天烟火中融成了一体。
盛会持续了七日,每日都有新的故事在山间流传:有豪强主动退还侵占的义学田地,说“看了联盟的行事,自愧不如”;有西域商人签下合约,要将《江湖画册》译成胡文,说“要让西域也知东方侠义”;甚至有三个曾为匪的汉子,在台下跪了整日,求联盟收留,说“想做个像画册里那样的好汉”。
闭会那日,李瑁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数百名百姓自发凑钱,在总坛门前立了一块“苍生碑”,碑上没有刻字,只凿了一个巨大的银杏叶凹槽,旁边刻着一行小字:“联盟之功,百姓心中自有字。”
李瑁抚摸着石碑的凹槽,掌心能感受到石质的温润。他知道,这石碑比任何金杯银匾都珍贵,因为它刻的不是虚名,是民心。
一个月后,秦风从长安带回消息:联盟的“便民刀”已卖到洛阳、扬州,连皇宫里都有侍卫佩戴;《江湖画册》再版三次,仍供不应求;甚至有戏班排演了《青城盛会》的杂剧,在市井间大受欢迎,戏词里唱道“银杏叶,照九州,江湖人,护民安”。
李瑁将带回的戏词放在案上,窗外的银杏叶正随风飘落,落在“苍生碑”的凹槽里,像一枚天然的印章。他忽然明白,所谓品牌,从不是精心策划的盛会,也不是巧夺天工的商品,而是当百姓看到银杏叶标记时,眼中那份“有他们在,咱就安心”的信任。
暮色渐深,总坛的灯火次第亮起。百艺堂的弟子们还在赶制新的画册,军械坊的铁匠们正锻造刻着银杏标记的农具,远处的义学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读的正是《江湖画册》里的故事。
李瑁站起身,望着那片被灯光照亮的夜空。他知道,江湖联盟的品牌之路,才刚刚踏出第一步。往后的日子里,他们要做的,便是让这枚银杏叶,不仅刻在石碑上、印在商品上,更要长在百姓的心里,成为风雨飘摇中,一道永不褪色的光。
夜风穿过山林,带来远处演武场的呼喝声,与民生区传来的纺车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关于坚守与希望的歌谣。而那枚静静躺在石碑凹槽里的银杏叶,在月光下闪着柔和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承诺——江湖不远,就在身边;侠义不孤,与民同在。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