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走到关押老武士的帐篷外,透过帐帘的缝隙看去,那老武士正靠在帐篷壁上,闭目养神,神色平静,不像其他武士那般惶恐。李信心中一动,掀帘走了进去。
老武士听到动静,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李信,眼中没有丝毫惊讶,反而露出一丝冷笑:“秦将果然厉害,连季子墓里的‘死士’都能识破。”
“季子墓?” 李信在老武士对面坐下,“你们不是吴王寿梦的后裔,也不是季札的部下,对吧?你们是项氏的人,或者说,是刘邦的人?”
老武士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平静:“将军既然知道,何必多问?我们是吴地遗民,秦灭楚,毁我家园,我们不过是想报仇罢了。”
“报仇?” 李信挑眉,“用假死药藏在古墓里,夜里操练,是想等时机成熟,突袭延陵,配合刘邦起事?”
老武士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刘邦亭长是个能人,他答应我们,只要能推翻暴秦,就恢复吴地的旧制,让我们重回故土。这些假死药,是他让人送来的,说这样能避开秦军的耳目,等会稽的项氏族人起兵,我们就从这里杀出,夺取延陵,截断秦军的粮道。”
李信心中一沉,果然和刘邦、项氏有关。他又问了些关于刘邦和项氏联络的细节,老武士却不再开口,只是闭目养神,任凭李信如何追问,都一言不发。
“秦老,这假死药有没有解药?能不能让这些人提前醒过来?” 李信走出帐篷,问向秦军医。
秦军医摇摇头:“这药方是按三日后自醒配的,强行解运会伤气血,弄不好会成残废。不过将军放心,这些人虽然悍勇,但没了假死药的支撑,就是寻常兵士,翻不起什么大浪。”
李信颔首,对赵佗道:“派人看好这些俘虏,不许任何人靠近。另外,再去浮丘山的吴王墓仔细搜查,尤其是那处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线索,比如他们和刘邦、项氏联络的书信,或者藏起来的兵器粮草。”
【四:竹简玄机】
赵佗领命,带着五十名士兵再次登上浮丘山,钻进吴王墓的演武场。演武场的地面已经被清理干净,那些倒地的武士被抬走后,露出了青石板上的刻痕 —— 那些刻痕不是简单的站位标记,而是一幅完整的练兵图,上面刻着吴式阵法的变化,从 “鱼鳞阵” 到 “鹤翼阵”,线条清晰,标注着兵力部署的位置。
“将军,你看这里!” 一名士兵突然喊道,手指向演武场北侧的兵器架。那兵器架是用整根楠木制成的,上面摆满了青铜剑,士兵在搬动剑架时,发现剑架的底座是空的,里面藏着一个木盒。
赵佗连忙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卷竹简,竹简用麻绳捆着,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是藏了有些时日了。他拿起一卷竹简,展开一看,上面刻着的是吴式练兵之法,记载着春秋时吴王夫差如何训练士兵,如何运用水军作战,字迹是楚式隶书,与之前假死药竹简上的字迹相似。
“这些竹简…… 好像是兵法?” 赵佗喃喃自语,将竹简递给身边的文书,“你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文书接过竹简,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一边看一边念:“‘夫吴水多,兵士习于舟楫,可以水战为长,以陆战为辅……’这是说吴国的兵士擅长水战,要以水战为主,陆战为辅……‘与敌战于江上,当以火攻为奇,以快船袭其侧翼……’”
赵佗越听越心惊,这些兵法记载的不仅是练兵之法,还有具体的作战策略,尤其是水战的部分,详细到了船只的形制、士兵的分工、火攻的时机,显然是经过实战验证的经验之谈。
“再看看其他竹简。” 赵佗说道。
文书又拿起一卷竹简,这卷竹简比之前的更薄,像是被人特意处理过。他展开时,手指不小心碰到竹简的边缘,竟从里面掉出一张薄薄的丝绢,丝绢上用墨写着几行字,字迹遒劲有力,带着一股凌厉的气势。
“将军!这丝绢上有字!” 文书惊呼道。
赵佗接过丝绢,凑到火把前一看,上面写的是对吴王夫差兵法的批注:“夫差之法,重水战而轻陆防,虽能胜一时,却难守长久。若遇强敌,当以陆战牵制,水战奇袭,避实击虚,方为上策。延陵地处江左,若起事,当先控水道,断秦军粮船,再联合会稽之众,首尾夹击 —— 淮阴韩信。”
“韩信?” 赵佗的瞳孔骤缩,他虽未见过韩信,却听过这个名字 —— 之前李信曾提过,沛县有个叫韩信的年轻人,曾受胯下之辱,据说精通兵法。
他连忙拿着丝绢和竹简,快步下山,直奔李信的营帐。
“将军!你看这个!” 赵佗冲进营帐,将丝绢和竹简递到李信面前,“在吴王墓的兵器架里找到的,这丝绢上是韩信的手迹!”
李信接过丝绢,目光落在 “淮阴韩信” 四个字上,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之前在太湖私铸岛听岛民说过,有楚国人来岛上联络,提到了 “项氏”,如今又在延陵的吴王墓里发现韩信的手迹,批注的还是吴王的练兵之法,甚至提到了 “起事”“控水道”—— 这说明韩信不仅与刘邦、项氏有联系,还在为他们谋划作战策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风骨:王翦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