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这才注意到案上的素绢。上面已经写了几行字,笔锋圆润又带着筋骨,像是溪水在石上流动,既有温柔的曲线,又有撞在石头上的锋芒。他认得其中几个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这是《兰亭集序》的开头!青林的心跳得像打鼓,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绢纸,生怕漏看了一个字。
原来那些课本里背得滚瓜烂熟的句子,是这样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在这样的溪边长,在这样的阳光下,在酒香和墨香里。
“逸少,该你了!”溪下游有人喊。一只耳杯顺着水流漂到王羲之面前,里面盛着琥珀色的酒。
王羲之拿起酒杯,仰头饮尽,酒液顺着胡须滴在长衫上,他也不在意。放下酒杯,他拿起笔,沾了沾砚台里的墨,手腕悬起,笔尖在素绢上落下。
青林凑近了看,只见他的手指骨节分明,握笔的力度时松时紧,笔尖在绢上时而轻扫,像春风拂过花瓣;时而重按,像山石砸进水里。墨线在绢上蔓延,连成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周围渐渐安静下来,连溪水流动的声音都变得清晰。所有人都看着他写字,有人点头,有人抚掌,有人拿起自己的竹简比对,脸上带着愧色。王徽之蹲在父亲身边,眼睛瞪得圆圆的,手里的竹笔无意识地在地上画着,像是在模仿父亲的笔锋。
青林突然明白为什么后人说《兰亭集序》是“神作”。这不是刻意写出来的,是眼前这一切——这山,这水,这酒,这身边的人,这暮春的风,顺着笔尖流出来的。就像溪水总要往低处走,花开了总要落,这些字也该在这一刻出现。
写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王羲之停了笔,抬头往天上看。青林也跟着抬头,只见天空蓝得像块透明的玉,几朵白云慢慢飘着,风里的桃花香更浓了。有片花瓣落在素绢上,正好停在“风”字旁边,粉白的颜色衬着墨黑的字,好看得让人屏住呼吸。
“好!”谢安突然抚掌大笑。他坐在对面的青石上,穿着紫色长衫,手里摇着把羽扇,“逸少这几句,把今天的天、今天的风,全写活了!”
王羲之笑着把花瓣拈起来,随手丢进溪水里:“安石兄过誉了。不过是借了这山水的灵气。”
青林看着那片花瓣顺着溪水漂远,突然想起课本里说,王羲之后来写了几十遍《兰亭集序》,都觉得不如这天写的好。
以前他不懂,现在懂了——有些东西,是和时间绑在一起的,错过了这一刻的风,这一刻的花,这一刻的人,就再也写不出来了。
中午的时候,童子们端来饭菜,是简单的鱼和青菜,还有一坛新开封的酒。众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有人说起北方的战事,眉头紧锁;有人谈起新近发现的奇石,眉飞色舞;王羲之则和谢安讨论着书法,说哪种纸吸墨更快,哪种笔锋更适合写草书。
“青林兄,你说几百年后的人还写字吗?”王徽之递给他一块烤鱼,鱼肉鲜嫩,带着点炭火的焦香。
“写!”青林咬了一大口,“不光写,还能把字印在纸上,印成千上万份,让所有人都能看见。”
“成千上万份?”王徽之眼睛瞪得溜圆,“那得多费纸啊!”
“我们有种很快的印书方法,”青林努力解释,“不用一张一张写,用机器……嗯,就是一种铁做的东西,一下子就能印好多张。”
王羲之听见了,放下筷子问:“那字还能有灵气吗?”
青林愣了一下。课本里的印刷体《兰亭集序》整齐工整,可确实没有眼前这素绢上的字有“灵气”——那些墨色有深有浅,笔锋有急有缓,像能看见写字人当时的呼吸。
“机器印的字,是用来让人看的,”青林想了想说,“但您写的字,是让人……能摸到当时的风,当时的花,当时的心情。”
王羲之笑了,这次笑得很开怀,眼角的皱纹里像是盛着光:“你这后生,说话倒有意思。字本就是心画,心里有啥,纸上就有啥。几百年后的人能懂这个,就好。”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竹林,把影子拉得很长。曲水流觞还在继续,但写诗的人少了,聊天的人多了。
王羲之把写满字的素绢铺在长案上,和谢安等人一起逐句修改。有个字他觉得写得不好,用手指蘸着口水想擦掉,却蹭得更花了,引得众人发笑。
“算了,”王羲之干脆放下笔,“就这样吧。缺憾也是天意。”
青林看着那处被蹭花的字,突然想起后世流传的《兰亭集序》真迹里,确实有几处涂改的痕迹。原来不是写错了,是当时的随性而为。他以前总觉得“完美”才是最好的,现在却觉得,那点缺憾像溪水里的石头,让整条河都生动起来。
傍晚的时候,风里带上了凉意。有人提议把今天写的诗汇编成集,让王羲之写篇序文。王羲之没推辞,拿起笔又要写,却被青林拦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