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能行吗?”罗伯特不太相信,但还是让人找来了泥土和稻草。青林示范着把稻草切碎,和泥土混在一起,加水调成糊状,然后糊在墙上的裂缝里。干了之后,果然能挡住风。
这个法子很快在镇上传开了,不少人来找学者们请教,有的送些粮食,有的给点钱。修道院的房间渐渐暖和起来,学生们也能安心听课了。
有一天,高个子学者找到青林,递给他一件厚点的外套:“这是我年轻时穿的,虽然旧了点,但比你那件暖和。”他顿了顿,又说,“我知道你不是普通人,你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但不管你从哪儿来,这段时间谢谢你了。”
青林接过外套,心里有点热。他知道,自己只是个过客,迟早要离开,但这段日子的经历,却让他觉得格外珍贵。
春天的时候,牛津的学者已经有了五十多人,学生也超过了一百。他们甚至开始接收来自其他地方的学者,有从苏格兰来的,有从威尔士来的,还有一个从爱尔兰来的修士,带来了几本罕见的医学手稿。
圣玛丽教堂的牧师也对他们刮目相看,允许他们在教堂里举行“毕业典礼”——其实就是给学完基础课程的学生发一张羊皮纸证书,证明他们有资格继续深造或去当老师。
那天,青林也去了。看着那些年轻人捧着证书,有的激动得流泪,有的对着学者们深深鞠躬,他忽然明白了牛津的意义。它不只是一群建筑,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把知识传下去的决心——不管条件多差,不管遇到多少麻烦,总有人愿意站出来,教,也总有人愿意凑过来,学。
典礼结束后,高个子学者找到青林,递给了他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几块银币和一张纸条,上面用拉丁语写着:“感谢你的帮助,愿知识与你同在。”
青林把银币和纸条小心地收好。他知道,自己该走了。手环虽然坏了,但他能感觉到,时空的波动正在变强,这是回去的机会。
他没有跟任何人告别,只是在一个清晨,悄悄离开了修道院。走到镇子边缘的时候,他回头看了一眼——阳光照在修道院的屋顶上,能听到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还有孩子们的笑声。
一阵眩晕袭来,青林闭上眼睛。再睁开时,周围已经是熟悉的金属墙壁和柔和的灯光。同事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他怎么样,是不是顺利完成了观察任务。
“顺利。”青林笑了笑,摸了摸口袋里那个小布包,“我看到了一所大学是怎么开始的。”
他没有多说,只是在报告里写下:1167年的牛津,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复杂的章程,只有一群想教书的人和一群想学习的人,在泰晤士河边,用最简单的方式,种下了一颗种子。
很多年后,青林还会想起那个地方——泥泞的土路,漏风的石屋,黑黢黢的面包,还有那些在寒风中依然挺直腰杆讲学的人。
他知道,正是那颗在12世纪种下的种子,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枝叶蔓延到世界各地,庇护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知识的人。
而这一切的开始,其实很简单:有人愿意教,有人愿意学,就够了。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