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问题精准而务实,没有一句空话。青林注意到,每当有人提出一个想法,尧都会追问具体的执行细节,仿佛在脑海里提前演练整个过程。这种注重实操的治理风格,让他想起了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落地思维”。
会议结束时,尧已经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由三个部落分别负责上游、中游、下游的河道勘察,十天后汇总结果;另两个部落负责筛选新的居住地,要求地势高、靠近水源;所有部落都要按比例上缴粮食,统一储存在新建的粮仓里,由专人看管。
“此事关系重大,”尧最后说道,“每个部落的任务都写在木简上了,大家带回部落,务必落实。三个月后,我们再在这里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众人领了木简,行礼告退。青林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每个部落首领手里的木简大小一致,上面的刻痕清晰规范,显然是经过统一制作的。这说明,这里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文书系统,这可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你好像有心事?”尧走到他身边,递过来一块烤熟的谷物饼,“尝尝吧,这是今年的新粮。”
青林接过饼,咬了一口,口感粗糙,却带着天然的谷物香气。他看着尧,犹豫了一下,问道:“您为什么不直接命令他们做事,还要费这么大劲讨论?”
尧笑了:“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我一个人的想法,难免有疏漏。让大家都说说,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再说,他们自己说出来的办法,做起来才会更用心。”
“那如果有人不服从呢?”
“那就让他说说为什么不服从。”尧的语气很平静,“若是他说得有道理,我们就改;若是没道理,大家一起劝他。实在不听的,说明他心里没有大家,这样的人,留着也没用。”
青林怔住了。他忽然明白,这就是后世儒家推崇的“德治”。但这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基于共识的治理模式——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再依靠共识的力量推动执行。这种模式的效率或许不如高压命令,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持久的合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青林成了尧身边的一个特殊“随从”。他自称是“天外来客”,对世间万物都充满好奇,尧也不疑有他,任由他跟着自己四处巡查。这段时间里,青林看到了更多让他震惊的景象。
他看到尧命人在高台上架起观测仪器——那是一个由七根长短不一的木杆组成的装置,通过太阳照射木杆产生的影子变化来记录时间。负责观测的人每天都会在龟甲上刻下影子的长度,日积月累,竟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历法。
“这是羲和他们观测了十年才定下来的。”尧指着龟甲上的刻痕对青林说,“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迁徙,都得看它的脸色。”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我总觉得还不够准,你看,去年秋分那天,本该降温,却热了三天,耽误了秋收。”
青林看着那些整齐的刻痕,忽然想起了现代的天文观测数据。他忍不住说道:“其实,地球绕着太阳转,公转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分成四季……”
他话没说完,就被尧打断了:“地球?太阳?你说的是‘天’和‘日’吗?”
青林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古人对天体的称呼不同。他点点头,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日是中心,大地绕着日转,转一圈就是一年。月亮绕着大地转,转一圈就是一个月。”
尧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拉着青林走到观测台前,指着木杆的影子:“那你说,为什么夏天的影子短,冬天的影子长?”
青林拿起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太阳系模型:“因为大地是斜着转的,夏天的时候,我们这边离日近,影子就短;冬天离日远,影子就长。”
尧盯着地上的模型看了很久,忽然一拍大腿:“原来如此!怪不得羲和说,观测十年才能校准一次历法,因为每年都差一点!”他抬头看向青林,眼神里充满了兴奋,“你这个说法,能让历法更准吗?”
“能。”青林肯定地说,“只要算出大地绕日的周期,再结合月亮的周期,就能制定出更精确的历法。”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成了尧的“天文顾问”。他凭着记忆中的天文知识,指导观测人员调整木杆的角度,计算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尧每天都来观测台,亲自记录数据,有时甚至会通宵守在那里,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依然神采奕奕。
半个月后,新的历法初步成型。当青林根据计算,准确预测出一次日食时,整个部落联盟都沸腾了。人们围着青林和尧欢呼,把他们当成了能与上天沟通的神人。
“这不是神力,是道理。”尧站在高台上,对众人说道,“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河流山川一样,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只要找到这个道理,就能预知它们的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