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看着尧的背影,忽然明白了“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的由来。尧不是不相信神灵,而是更相信规律。他把神秘的天象转化为可观测、可计算的自然现象,这种理性精神,或许才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基因。
除了天文历法,青林还见识了尧在其他方面的创举。他看到尧建立了“谤木”制度——在部落联盟的中心立起一根木柱,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刻下对首领的意见,哪怕是批评和指责。
“如果首领做得不好,百姓却不敢说,那这个首领迟早要把大家带向灭亡。”尧对青林解释道,“让他们说出来,我才能知道自己哪里错了。”
他还看到尧推行“五刑”,但很少真正使用。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调解和教化来解决部落之间的矛盾。有一次,两个部落因为争夺水源差点打起来,尧亲自跑去调解,他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带着两个部落的首领一起勘察水源,最后想出了一个轮流取水的方案,让双方都满意。
“刑罚是用来惩恶的,但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尧说,“就像种树,光想着除虫不行,还得施肥浇水,让树自己长得结实。”
青林渐渐明白,尧的“德治”不是空洞的道德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它包括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注重共识的决策机制,畅通民意的反馈渠道,以及以教化为主的矛盾解决方式。这套体系虽然简陋,却蕴含着现代治理的核心智慧。
三个月后,治水方案的执行情况汇报上来。河道勘察已经完成,绘制出了详细的河道图;新的居住地也选好了,正在组织迁移;粮仓里储存的粮食足够应对半年的灾荒。
“很好。”尧看着面前的木简地图,对众人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疏通河道。但这不是一个部落能完成的事,需要大家合力。”他指着地图上的一条大河,“这条河是洪水的主要通道,我们要在它的下游挖一条支流,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有人提出疑问:“挖支流需要很多人,而且不知道要挖多久,部落里的农活怎么办?”
尧早有准备:“我已经算过了,每个部落出十分之一的人,轮流去挖河,既不耽误农活,又能保证工程不停。粮食由粮仓统一供应,不会让大家饿着肚子干活。”
青林看着地图上那条用朱砂标出的支流路线,忽然觉得有些眼熟。他想了想,猛地意识到,这条路线和后世的某条人工运河惊人地相似。难道说,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早在尧时代就已经有了如此长远的规划?
工程开始后,青林跟着尧去工地巡查。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河道两岸忙碌,有人用石斧砍伐树木,有人用耒耜挖掘泥土,还有人用独木舟运送工具。虽然没有现代机械,但人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进度竟然比青林预想的快得多。
“你看,”尧指着正在夯土的人们,“他们不是在为我干活,是在为自己干活。这条河通了,他们的田地就不会被淹,子孙后代都能受益。”
青林忽然想起了自己时代的一个争论:文明的本质是什么?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制度的完善?看着眼前这一切,他似乎有了答案。尧时代的技术或许落后,但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能够凝聚人心、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的制度,而这,正是文明的核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林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不再想念实验室的仪器,反而对每天的观测、讨论、巡查充满了兴趣。他甚至开始学着用石刀在木简上刻字,虽然刻得歪歪扭扭,却乐在其中。
这天,尧把青林叫到观测台,指着夜空说:“你说天之外还有世界,那里的人,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在努力生活?”
青林看着尧的侧脸,在星光下,老者的皱纹里仿佛藏着千年的智慧。他忽然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类面临的问题其实从未改变: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为未来打算。
“应该是的。”青林轻声说,“无论在哪里,人们都在寻找更好的生活。”
尧笑了,他转过身,递给青林一块龟甲,上面刻着新的历法数据:“你看,我们的历法又准了一些。等这条河挖通了,我们还要观测星辰,制定更准的历法;还要教大家种植新的庄稼,让粮食更多;还要把各个部落的语言、习俗整理出来,让大家更好地相处。”
青林接过龟甲,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远古时代,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尧所做的一切,看似琐碎,却在为一个庞大的文明奠定基础:他制定的历法,成为了农耕文明的时间坐标;他建立的议事制度,孕育了“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他倡导的教化,塑造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就在这时,天空中忽然闪过一道蓝光,与青林来时看到的一模一样。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向上飘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