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一个清脆的童声在头顶响起。
穿越者青林抬头,看见个穿锦袍的小男孩蹲在船舷边,手里把玩着枚玉制算筹,黑亮的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
周围几个船夫模样的人正警惕地盯着他,腰间佩着环首刀——那是汉代兵器的形制。
“我……”青林喉咙发紧,压缩饼干早不知所踪,只有掌心还留着包装袋的塑料触感,“我从很远的地方来。”
“比许昌还远?”男孩歪着头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我叫曹冲,字仓舒。这是我家的船。”
青林的心猛地一沉。曹冲?那个称象的神童?他挣扎着爬上船,才发现这是艘宽大的楼船,甲板上堆着些竹简,远处隐约能看见城郭的轮廓,插在城头的旗帜上绣着个“魏”字。
“先生是读书人?”曹冲指着他夹克上印的物理公式,“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青林看着那串质能方程,突然觉得荒诞。在这个连杠杆原理都没系统化的时代,跟一个七岁孩童解释E=mc2?他刚想摇头,楼船突然减速,船夫们开始议论纷纷。
“是巨象!”有人喊道。
青林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岸边的水洼里站着头大象,庞大的身躯像座小山,长鼻子正卷着芦苇。几个士兵正费力地想把它赶上另一艘船,却被大象的蛮力顶得连连后退。
“丞相要这象的重量,可怎么称?”一个校尉模样的人皱着眉,“寻常秤哪有这么大的量程?”
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有的说造个巨型秤,有的说把象宰了切块称。曹冲却没说话,只是趴在船舷上,盯着水面出神。青林注意到,每当有人走上船,船身就会往下沉一点,水面淹没船板的位置也随之变化。
“我有办法了!”曹冲突然拍手站起来,眼睛亮晶晶的,“把象赶到船上,在船身吃水的地方画道记号。再把象赶下去,装上石头,直到船身沉到记号处。这时石头的重量,不就是象的重量吗?”
甲板上瞬间安静了。校尉愣了愣,突然抚掌大笑:“好主意!仓舒公子真乃神童!”
青林却僵在原地。他从小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可当这一幕活生生在眼前上演时,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这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一个孩童用最朴素的观察,触碰到了浮力原理的核心——排水量与重量的关系。
“你怎么想到的?”青林忍不住问。
曹冲指着水面:“你看,人站在船上,船就沉得深些。象比人重,自然沉得更深。用石头代替象,让船沉到同样的位置,石头的总重不就等于象重吗?”他捡起枚石子扔进水里,看着涟漪扩散,“就像这石子,扔得越重,水花越大。”
青林忽然想起实验室里的液压机。帕斯卡定律的本质,不就是通过液体传递压力,用小力撬动重物吗?曹冲没学过物理,却凭着对生活的观察,悟出了同样的道理。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跟着曹冲的船队返回许昌。他谎称自己是流落江南的书生,被曹军救起,曹冲似乎对他很感兴趣,常拉着他讨论各种问题。
“青林先生,”这天午后,曹冲拿着个漏水的陶罐,“为什么水总是从下面的洞流出来,上面的洞却只滴几滴?”
青林看着陶罐上高低不同的两个孔,想起了液体压强公式。“因为下面的水,承受着上面水的重量,压力更大,所以流得急。”他拿起树枝在地上画了个U形管,“就像连通器,两边的水面总会相平。”
曹冲盯着那幅画看了半晌,突然跑去厨房,找了两个碗和一根竹管,用黏土把竹管两端分别粘在碗底。他往一个碗里倒水,看着水顺着竹管流进另一个碗,直到两边水位一样高,兴奋得脸都红了:“真的!真的平了!”
青林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明白所谓智慧,从来不是复杂的公式,而是对世界保持好奇的初心。他想起自己研究粒子对撞机时,整天对着数据模型,却忘了最基础的观察往往藏着真理的钥匙。
这天,曹冲带青林去看父亲曹操新造的投石机。工匠们正愁怎么校准射程,曹冲蹲在地上,用石子摆出投石机的样子:“如果把配重加重,是不是能投得更远?就像我们玩弹弓,拉得越满,石子飞得越远。”
青林心里一动。这不就是杠杆原理的应用吗?动力臂、阻力臂、力矩平衡……他下意识地在地上写出公式:F1L1=F2L2。
曹冲看不懂符号,却指着式子问:“是不是说,重的东西(F2)离支点远(L2),轻的东西(F1)离支点近(L1),就能平衡?”
“是!”青林的声音有些发颤,“就像称象时,船的吃水线就是支点,象的重量和石头的重量通过水的浮力达到平衡。”
曹冲突然跳起来:“我知道了!投石机的配重是F2,石头是F1,只要调整它们离转轴的距离(L1和L2),就能算出能投多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