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又一次穿越了,落在了凉席上时。
睁眼就看见个穿宽袖袍子的老头,正趴在案几上画画,手里的毛笔蘸着朱砂,在泛黄的麻纸上点出个小红点。
"后生,你这衣裳咋跟庙里的胡人似的?"老头抬头时,青林瞅见他鬓角挂着汗珠,案几上堆着十几个龟甲,每个甲片上都刻着歪歪扭扭的字。
周围全是书架,摆着的竹简能从地面摞到房梁,最顶上悬着个铜制的圆盘,边缘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底下坠着个小铜锤,随着穿堂风轻轻晃悠。
"这是...哪儿啊?"青林摸了摸后颈,上次穿越时撞的包还没消。这是他第十五次穿越,前回在元大都的工地上看刘秉忠画图纸,这次倒好,直接扎进了像图书馆的地方。
老头指了指墙上的木牌:"吴太史令府。我叫陈卓,掌管天文历法的。"他又低头在纸上点了个蓝点,"你呢?打哪儿来的?"
青林脑子"嗡"的一声。陈卓?这不就是课本里那个合编星图的天文学家吗?他记得历史老师说过,这人把三家星官合在一起,画出了古代最完整的星图。再看案几上的麻纸,上面画着些歪歪扭扭的线条,点着红、黑、蓝三种颜色的圆点,活像幅抽象画。
"您这是...画星星?"青林指着纸上的红点问。
陈卓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褶子:"不是画星星,是给星星安个家。石氏、甘氏、巫咸三家各说各的,我得让它们在一张纸上好好过日子。"他突然凑近,鼻子嗅了嗅,"你身上这味儿...像海边的咸鱼,又像烧石头的烟,怪得很。"
青林吓得往旁边挪了挪。总不能说自己是从一千八百年后来的,刚在科技馆看完天文展吧?正琢磨着怎么撒谎,外面传来当当的敲锣声,一个小吏举着木牌跑进来:"陈太史!今日卯时观测,心宿二比昨日亮了半分!"
陈卓赶紧放下毛笔,抓起案几上的铜尺:"带圭表了吗?去院子里量量。"他转头对青林摆摆手,"跟我来,让你见识见识啥叫观天。"
院子里的铜尺子
太史令府的院子比青林想象的大,正中间立着个一人多高的铜柱子,旁边摆着个带刻度的石板,像个超大号的直角尺。陈卓让小吏把铜柱的影子描在石板上,掏出个骨制的小尺子量来量去。
"这叫圭表,测日影的。"陈卓指着铜柱,"夏至这天影子最短,冬至最长,一年的日子就靠这影子算呢。"他突然皱眉,"心宿二亮了,说明大火星要来了,得提醒农官准备收割。"
青林盯着石板上的刻度,突然想起科技馆里的日晷模型,原来原理都差不多。"您天天就看这些?"
"不光看太阳,还得看月亮星星。"陈卓领着他往院子角落走,那里架着个铜制的大圆环,中间穿了根铜管,"这叫浑天仪,晚上顺着管子瞅,能看见星星往哪儿跑。"他透过铜管瞄了瞄天,"昨晚看见岁星(木星)跑到角宿旁边了,这在石氏的说法里是吉兆,甘氏却说要打仗,你说我信谁的?"
青林这才想起史料里说的,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是战国到汉初的天文学派,各有各的星官体系,名字和数量都不一样。就像三家公司做地图,地名和路线都不同,陈卓要做的就是把这三张图合成一张。
"那您咋合啊?"
"就像挑豆子。"陈卓蹲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三个圈,"这个圈是石氏说的星,那个是甘氏的,重合的就留下,不重合的...得看谁说得对。"他捡起颗石子扔进重合的圈里,"比如这颗北极星,三家都认,那就用红笔标出来,算石氏的;那颗老人星,只有甘氏提过,就用黑笔标,算甘氏的。"
正说着,一个老吏捧着竹简进来:"太史,巫咸学派的《星经》抄好了,您看看?"
陈卓接过竹简翻了翻,突然拍了下大腿:"你看这巫咸说的'外屏',其实就是石氏说的'阁道',换了个名字而已!"他把竹简递给青林,"你瞅瞅,这上面画的星图,跟我案几上的是不是有点像?"
青林接过竹简,只见上面用朱砂画着些星点,连起来像座桥。他突然想起科技馆里的星图,北极星周围确实有组星叫"阁道",是仙后座的一部分。"您咋知道是同一组星?"
"看位置啊。"陈卓指着北方的天空,"每晚都在那儿绕着北极转,跑不了的。就像你家邻居,换了个名字,人还是那个人。"他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偷偷记了三年,每晚看哪些星总在一块儿,慢慢就摸出规律了。"
青林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觉得这老头挺可爱。明明是朝廷大官,却像个较真的小孩,为了几颗星星的名字较了三年劲。
案几上的星斗
跟着陈卓回屋,青林才算明白画星图有多难。案几上铺着三丈长的麻纸,用墨线打了格子,像张超大的坐标纸。陈卓左手拿着铜尺,右手握毛笔,时不时还得翻一翻堆成山的竹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