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回去向秦惠王报告,秦王封给他六座城邑,封号为武信君。随后,张仪又向东去游说齐王:“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劝大王时,肯定会说:‘齐国被韩、赵、魏三国挡在中间,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就算有一百个秦国,也拿齐国没办法。’大王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却没考虑实际情况。现在秦、楚两国互相通婚,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交出河外之地;赵王亲自去秦国朝拜,还割让河间地区讨好秦国。大王要是不投靠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南部,再让赵国出动全部兵力,渡过清河,直扑博关。到那时,临淄、即墨可就不属于大王了!一旦齐国遭到攻击,再想投靠秦国,可就来不及了!”齐王也被说动,答应了张仪。
张仪离开齐国,又往西去游说赵王:“大王曾经联合天下诸侯对抗秦国,让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的威名传遍崤山以东,秦国一直提心吊胆,只能修整武器、努力耕种、囤积粮食,整天提心吊胆,不敢轻举妄动,就怕大王找我们的麻烦。如今,凭借秦国的实力,已经拿下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了东周、西周,守住了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心里的怒火早就憋了很久。现在秦军已经驻扎在渑池,准备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在邯郸城下和赵军决战,就像当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一样。我特意先来把这个消息告诉大王。如今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魏国成了秦国的藩属,齐国献出了盛产鱼盐的土地,这就好比砍断了赵国的右臂。没了右臂还想和人争斗,失去了盟友,孤立无援,还想不危险,可能吗?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堵住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在邯郸以东驻军;一路驻扎在成皋,指挥韩、魏两国的军队到河外集结;还有一路驻扎在渑池。秦国约好这四国联合攻打赵国,赵国要是投降,土地肯定会被瓜分。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和秦王当面约定,口头结盟,永远结为兄弟之国。”赵王也同意了张仪的建议。
最后,张仪北上燕国,劝燕昭王说:“现在赵王已经去秦国朝拜,还献出河间之地讨好秦国。大王要是不投靠秦国,秦国就会出兵云中、九原,再胁迫赵国一起攻打燕国,到时候易水和长城可就保不住了。再说,现在齐国、赵国对秦国来说,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根本不敢随便出兵打仗。大王要是投靠秦国,就再也不用担心齐、赵两国的威胁了。”燕昭王听了,只好献上常山脚下的五座城池求和。
张仪完成游说各国的任务后,在返回秦国的途中,还没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秦武王从当太子的时候起,就不喜欢张仪。等到他登上王位,秦国的大臣们也大多在武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其他诸侯国听说张仪和秦王之间有了矛盾,就纷纷背叛了与秦国的连横之约,再次恢复了合纵联盟。
公元前310年,辛亥年
张仪为了自保,就劝秦武王说:“我为大王考虑,只有东方各国发生变故,大王才能趁机多占领一些土地。我听说齐王特别恨我,我走到哪儿,齐国就会打到哪儿。我愿意把我这没用的身子送到魏国去,这样齐国肯定会去攻打魏国。齐、魏两国一旦交战,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大王就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韩国,进入三川地区,挟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这可是成就帝王大业的好机会啊。”秦武王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张仪的请求。
齐王果然听说张仪去了魏国,马上发兵攻打魏国,魏王十分害怕。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大王别担心,我有办法让齐国撤兵。”于是,张仪派自己的门客前往楚国,又借楚国使者的身份对齐王说:“大王您可真是太相信张仪了,被他算计得好惨啊!”齐王很纳闷,问:“你这话什么意思?”楚国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的时候,就和秦王商量好了,想让齐国和魏国互相攻打,然后秦国好趁机夺取三川地区。现在大王您真的去攻打魏国了,这不是对内让国家疲惫,对外攻打盟友,还正好让张仪在秦王面前证明了自己的计谋得逞了吗?”齐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下令撤兵回国了。
张仪到魏国做了一年的国相,就去世了。张仪和苏秦都凭借纵横捭阖的策略游说各国诸侯,最终获得了富贵的地位,天下人都争着羡慕并效仿他们。还有一个魏国人叫公孙衍,号称犀首,也因为善于辩论和游说而出名。此外,像苏代、苏厉、周最、楼缓这些人,也纷纷在各国之间活动,他们都致力于以诡辩和欺诈的手段来争高低,人数多得数不清。不过,在这些人中,张仪、苏秦和公孙衍是最出名的。
《孟子》中对这件事有这样的论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了。”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君子应该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得志的时候,就和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