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觉得自己的德行超过三皇,功劳盖过五帝,于是将君主称号改为“皇帝”,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他还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命令说:“死后根据生前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没什么意义。从现在起废除谥法。我是始皇帝,后世子孙就用数字计数,二世、三世一直传到万世,永无穷尽。”
早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邹衍就提出了“终始五德”的学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人把这个学说奏报给他。秦始皇采纳了这一理论,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周朝,水克火,所以秦朝是水德。为此,秦朝更改岁首,每年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衣服、旗帜、符节等都以黑色为尊;各种制度、器物的数目都以“六”为标准。
丞相王绾等人上书说:“燕、齐、楚等地离都城太远,如果不封王去镇守,很难控制。请分封各位皇子去那里为王。”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交给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很多同姓子弟为诸侯,可后来血缘关系疏远,诸侯之间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周天子都无法制止。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威德实现统一,应该全部设置为郡县,用国家的赋税重重赏赐皇子和功臣,这样很容易控制,天下也不会有二心,这才是使国家安宁的办法,分封诸侯没有好处。”秦始皇说:“天下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就是因为有诸侯王。依靠祖宗保佑,天下刚刚安定,又要分封立国,这是制造战乱,想让国家安宁,太难了!廷尉说得对。”
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郡监等官职。他还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运到咸阳,熔铸成大钟和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重达千石,放置在宫廷之中。同时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度量衡和长度标准,把天下的豪门大户十二万户迁徙到咸阳。
秦国的宗庙以及章台宫、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始皇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仿照其宫殿的样子,在咸阳北边的山坡上重建,宫殿南临渭水,从雍门向东一直到泾水、渭水交汇处,宫殿、天桥、回廊相互连接,把从各诸侯国得到的美人、钟鼓等都安置在里面。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到达鸡头山,经过回中。他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宫,后来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道路直通骊山,建造甘泉前殿,又修筑甬道连接咸阳,还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宽阔的驰道。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向东巡视各郡县,登上邹峄山,立石碑歌颂自己的功业。他召集鲁国的七十位儒生到泰山脚下,商议封禅大典的礼仪。有的儒生说:“古代封禅,乘坐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怕损伤山上的土石草木;清扫地面进行祭祀,用草编的席子。”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秦始皇觉得这些建议难以实施,因此不再采纳儒生的意见。他下令开辟车道,从泰山南边登上山顶,立石碑歌颂功德;又从山北的道路下山,在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封禅的礼仪大多采用太祝祭祀雍州上帝的仪式,但具体的封禅过程和仪式都严格保密,世人无从得知。
之后,秦始皇向东巡游到海边,祭祀名山大川和八大神。他向南登上琅邪山,非常喜欢这里,停留了三个月,还建造了琅邪台,立石碑歌颂功德,彰显自己统一天下的得意之情。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宣称掌握了成仙、灵魂脱离肉体的法术,燕、齐两地喜欢奇谈怪论的人纷纷学习传播这些说法。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相信这些言论,派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离人间不远。但船快靠近时,就会被风吹走。曾经有人到过那里,说山上住着仙人,还有长生不老的仙药。秦始皇到海边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人争相上书,请求斋戒后带领童男童女去寻找神山。秦始皇便派徐福率领几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徐福的船在海上航行,回来后都说:“没能到达神山,只是远远望见了。”
秦始皇回程途中经过彭城,斋戒祈祷,想从泗水中打捞周朝的九鼎,派了上千人下水寻找,结果一无所获。于是秦始皇向西南渡过淮水,前往衡山、南郡。乘船顺长江而下,到湘山祠时,遇上大风,几乎无法渡江。秦始皇问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听说湘君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葬在这里。”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让三千名刑徒把湘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光,使山体露出红褐色的泥土。然后从南郡经过武关回到咸阳。
早年,韩国人张良的父亲、祖父以上五代人都在韩国做丞相。韩国灭亡后,张良散尽千金家产,一心想为韩国报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向东巡游。当车队走到阳武县的博浪沙时,张良让大力士手持铁椎行刺秦始皇,结果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受惊后,下令全国大规模搜捕刺客,搜了十天也没抓到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