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听说,气息相同就会相互吸引,声音相近就会彼此呼应。君主在上推行德政,百姓在下和睦相处,上下一心,就能心气平和,进而身体调和、声音和谐,最终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呼应。这样一来,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嘉禾生长,朱草出现,山林常青,湖泽不干涸,这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当时参与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寺评议后,把公孙弘的文章列为下等。但汉武帝看完策论后,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提拔为第一,还任命他为博士,让他在金马门等待诏令。
齐地的辕固已经九十多岁,也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公孙弘斜眼看他,态度不太恭敬,辕固就告诫他:“公孙先生,说话要依据真正的学问,可别歪曲学术来迎合世俗。”其他儒生大多讨厌、诋毁辕固,辕固最后因为年老被罢官回乡。
那时,巴、蜀等四郡正在开山修路,打通通往西南夷的道路,一千多里的路程,沿途要靠人力辗转运输粮草。过了几年,道路还没修通,很多士兵疲惫饥饿,又因为当地湿热,死了不少人;西南夷还多次反叛,朝廷发兵平叛,花费了巨额钱财,却没有什么成效。汉武帝为此发愁,下诏让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后,极力说开发西南夷没什么用处,但汉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每次上朝讨论事情,只陈述事情的大概,让汉武帝自己做决定,从不在朝堂上直接反驳、争论。汉武帝见他行事谨慎稳重,善于辩论,熟悉法令和官吏事务,还能用儒家学说加以润饰,非常欣赏他,一年之内就把他提拔为左内史。公孙弘上奏事情,如果汉武帝不认同,他不在朝堂上争辩。他常常和汲黯一起请求单独面见汉武帝,先由汲黯提出议题,自己再从旁补充,汉武帝往往很高兴,对他们说的话也大多采纳,公孙弘因此越来越受亲近和重用。公孙弘还曾和公卿们约定好奏议内容,可到了汉武帝面前,却完全违背约定,迎合汉武帝的旨意。汲黯在朝堂上指责他说:“齐地人大多狡诈,没有真情实意。当初和我们一起商定的建议,现在全背弃了,太不忠诚!”汉武帝质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不忠。”汉武帝反而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汉武帝身边的宠臣每次诋毁公孙弘,汉武帝却对他更加优待。
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
冬天,汉朝开始对商人的车辆征税。
大司农郑当时建议:“从渭水开凿一条水渠,直通黄河,这样运输关东的粮食,路线更直接方便,还能灌溉水渠两岸一万多顷农田。”春天,汉武帝下诏征发几万人开凿水渠,按照郑当时的方案施工;三年后水渠修通,大家都觉得很便利。
这一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杀害、劫掠当地百姓。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各率一万骑兵,攻打匈奴在关市附近的军队。卫青打到龙城,斩杀、俘虏匈奴七百多人;公孙贺没什么战果;公孙敖被匈奴打败,损失了七千骑兵;李广也战败了。匈奴活捉了李广,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路。李广假装死去,趁其不备,突然跳上一个匈奴少年的马,夺过他的弓箭,策马向南飞奔,这才逃脱回到汉朝。朝廷把公孙敖、李广交给官吏治罪,判处死刑,两人花钱赎罪,被贬为平民;只有卫青被赐爵关内侯。卫青虽然出身奴仆,但擅长骑马射箭,力气过人;对待士大夫很有礼节,对士兵也很有恩德,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他确实有将帅之才,所以每次出征都能立功。天下人由此佩服汉武帝善于用人。
夏天,发生大旱,还闹起蝗灾。
六月,汉武帝到雍县巡视。
秋天,匈奴多次侵犯边境,渔阳郡受害尤其严重。汉武帝任命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驻守渔阳。
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
冬天十一月,汉武帝下诏说:“我多次下令官员,要举荐廉洁、孝顺的人,希望能形成良好风气,继承发扬先帝的美德。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忠信之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老师的。现在有些郡一个贤才都不举荐,这说明教化没有深入下去,那些品行高尚的君子也被埋没,无法让朝廷知晓。而且,举荐贤才的人应受重赏,埋没贤才的人要严惩,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大家商议一下,对不举荐贤才的二千石官员该如何治罪。”有关部门上奏:“不举荐孝子,就是不执行诏令,应当以‘不敬’论处;不考察廉洁之人,就是失职,应当免职。”汉武帝批准了这一奏议。
十二月,江都易王刘非去世。
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出生,他是卫夫人所生。三月甲子日,汉武帝立卫夫人为皇后,并大赦天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