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琢磨着:要是奉命出塞,领兵远攻,耗尽朝廷的精兵,把武器装备丢弃在荒野,即便没立下半点功劳,却能避免遭人猜疑,也不用承担后续责任——这确实是对臣子个人有利的选择,但绝不是圣明君主和国家社稷之福啊!”
赵充国每次上奏,皇帝都让公卿大臣们讨论。一开始,支持赵充国计策的人只有十分之三;后来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后,十分之八的人都表示赞同。皇帝下诏责问那些之前反对的人,他们都磕头认错。魏相说:“我不懂军事上的利害关系,但后将军多次谋划军事策略,说的话都很有道理,我相信他的计策肯定行得通。”于是,皇帝回复赵充国,采纳了他的建议。不过,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多次上书说应该出兵攻打,所以皇帝也没有完全否定他们的意见,而是两边兼顾,诏令两位将军和中郎将赵卬出兵。强弩将军出兵后,招降四千多人;破羌将军斩杀两千人;中郎将赵卬斩杀和招降的也有两千多人;而赵充国这边又招降了五千多人。最终,皇帝下诏撤军,只留下赵充国继续屯田。
这一年,大司农朱邑去世。皇帝觉得他是个清官,十分惋惜,下诏赐给他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同年,前将军、龙頟侯韩增升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北方的丁令连续三年抢劫匈奴,杀了几千人,匈奴派一万多骑兵去攻打,却一无所获。
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六零年
春天二月,因为凤凰降临、甘露出现,这些祥瑞都集中在京城,皇帝下令大赦天下。
夏天五月,赵充国上奏:“羌人原本约有五万人参战,如今我们一共斩杀七千六百人,招降三万一千二百人,在河湟淹死、饿死的有五六千人。算下来,逃走的,加上煎巩、黄羝部落一起逃亡的,不过四千人。羌人首领靡忘等人保证能把他们抓获,我请求撤除屯田的军队!”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赵充国整顿军队,凯旋而归。
赵充国的好友浩星赐前来迎接,劝他说:“大家都觉得,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出兵后,斩杀、招降了很多羌人,才平定了羌乱。但有见识的人明白,羌人当时已经走投无路,就算不出兵,他们也会自行归服。将军面见皇上时,最好把功劳归于两位将军出兵,就说自己比不上他们。这样,您的计策就不会被否定。”赵充国却摇头道:“我年纪大了,爵位也到顶了,怎么会为了一时的功劳欺骗皇上呢?用兵打仗是国家大事,我的做法得给后人留个参考。如果我不趁这把老骨头还在,把用兵的利害跟皇上说清楚,等我死了,还有谁会说这些实话?”后来面见皇帝时,赵充国还是如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皇帝认可了他的说法,让辛武贤回去继续当酒泉太守,赵充国则重新担任后将军。
秋天,羌人若零、离留、且种、儿库等人一起斩杀了先零羌的大首领犹非、杨玉,其他首领弟泽、阳雕、良儿、靡忘等人,率领煎巩、黄羝部落的四千多人投降。汉朝封若零、弟泽为“帅众王”,其他人也分别封侯、封君。朝廷还首次设置金城属国,安置投降的羌人。皇帝下诏选拔护羌校尉,当时赵充国生病了,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四府)举荐辛武贤的小弟辛汤。赵充国匆忙起身奏报:“辛汤爱喝酒,喝醉后容易误事,不能让他管理蛮夷,不如他哥哥辛临众合适。”可那时辛汤已经接受了符节,皇帝只好重新任命辛临众。后来辛临众因病免职,五府又举荐辛汤。结果辛汤多次在喝醉后欺凌羌人,引发羌人再次反叛,果然像赵充国说的那样。辛武贤因此对赵充国怀恨在心,上书告发中郎将赵卬泄露宫廷机密,赵卬被交给官吏查办,最后自杀。
司隶校尉盖宽饶为人刚正清廉,却多次违背皇帝心意。当时皇帝重用刑罚,信任由宦官担任的中书官员,盖宽饶上奏密折:“如今圣人之道渐渐衰微,儒家学说难以推行,陛下把宦官当作周公、召公那样的贤臣,把法律当成《诗经》《尚书》那样的经典。”他还引用《易传》里的话:“五帝把天下视为公有,三王把天下当作自家私产。自家私产传给子孙,天下公器则传给贤圣之人。”皇帝看了奏章,认为盖宽饶是在抱怨诽谤,把奏章交给中二千石官员讨论。执金吾认为:“盖宽饶的意思是想让陛下禅位,这是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同情盖宽饶,觉得他忠心为国,只是因为说话不合皇帝心意,就被官吏诋毁打压,于是上书为他辩解:“我听说,山中要是有猛兽,人们就不敢随意采摘野草;国家要是有忠臣,奸邪之徒就不敢肆意妄为。司隶校尉盖宽饶,居不求安逸,食不求饱,进能忧国,退能守节,既没有许氏、史氏那样的外戚靠山,也没有金氏、张氏那样的权贵支持。他职责是监察百官,一向秉公办事,因此仇人多、朋友少。现在他上书谈论国事,却被官吏弹劾,要判死刑。我有幸身为谏官,不敢不说出心里话!”但皇帝没有采纳。九月,下令将盖宽饶交给官吏查办。盖宽饶在北宫门前拔刀自刎,众人无不感到惋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