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的郑躬一伙势力越来越大,四处闹事,人数将近一万,州郡官府根本镇压不住。冬天,朝廷任命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调集广汉郡和蜀郡三万兵力前去平叛,还宣布,参与叛乱的人只要互相抓捕斩杀,就可以免罪。只用了一个月,叛乱就被平定。赵护因功升任执金吾,获赐黄金百斤。
这一年,平阿安侯王谭去世。皇帝后悔没让王谭辅政就去世了,于是恢复成都侯王商特进的职位,让他统领城门兵,还允许他像将军一样设立幕府、举荐官吏。魏郡人杜邺当时担任郎官,和车骑将军王音关系很好。他见王音之前和王谭有矛盾,就劝王音:“关系亲近却得不到特殊对待,谁能没有怨言?当年秦伯坐拥千乘之国,却容不下自己的同母弟弟,《春秋》都批评他。周公、召公就不一样,他们忠心辅佐,用道义相互匡正,对待亲人一视同仁,不独占恩宠,也不独自揽权,在陕地分职而治,共同辅佐周王。所以他们对内没有嫌隙,对外没有羞辱,共享上天庇佑,都留下美名,靠的就是这种团结。我看现在成都侯被委以重任,这是皇帝想宠信他。将军您应该顺应皇上心意,比以前更重视他,凡事都和他商量。只要您拿出诚意,他肯定会理解您的!”王音觉得杜邺说得很对,从此和王商关系亲密起来,两人也都很看重杜邺。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
春天正月癸丑日,太官的凌室(储存冰块的仓库)失火。戊午日,戾后园的南阙也着了火。
皇帝想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太后嫌弃她出身太低微,坚决反对。太后姐姐的儿子淳于长担任侍中,多次在太后和皇帝之间传话。过了一年多,终于说动太后同意立后。夏天四月乙亥日,皇帝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
谏大夫河间人刘辅上书劝阻:“当年周武王、周公顺应天地,得到白鱼、赤鸟的祥瑞,依然君臣警惕,互相告诫。如今正是汉朝末世,陛下还没得到子嗣传承的福分,却多次遭遇上天发怒示警的灾异。就算日夜自责,改正错误,敬畏天命,顾念祖宗基业,精心挑选有德之家的女子,通过占卜选出贤淑之人立为皇后,以此承继宗庙,顺应神灵心意,满足天下人的期望,恐怕得到子嗣都还嫌晚!可现在陛下却放纵情欲,倾心于卑贱女子,还想让她母仪天下,既不畏天命,也不知羞愧,这是大错特错!俗话说‘腐木不能做柱子,婢女不能当主人’。上天和百姓都不认可的人,只会带来灾祸,不会有福分,连街头巷尾的百姓都明白这个道理,朝廷却没人敢说真话。我实在痛心,不敢不冒死进谏!”
奏书呈上后,皇帝立刻派侍御史把刘辅抓起来,关进掖庭秘狱,大臣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琅邪人师丹、太中大夫谷永等人联名上书:“刘辅之前以县令的身份求见陛下,被破格提拔为谏大夫,说明他的言论一定有独到深刻、符合圣意之处,才会得到重用。可短短十几天,就被关进秘狱。我们认为,刘辅身为皇族近亲,又是谏臣,刚从地方上来,可能不了解朝廷规矩,不小心触犯忌讳,罪不至重。小过错稍加惩戒就好,如果真有大罪,也应该公开审理,让众人知晓。现在上天不满,灾异不断,水旱灾害频发,正是陛下广开言路、鼓励直言的时候,却对谏臣施以重刑,这会让群臣震惊,失去进谏的勇气。就算刘辅不是因为直言获罪,或者罪名不明确,也会让天下人疑惑。刘辅身为皇族近臣,本以直言进谏彰显才能,从治理皇族、培养忠臣的角度,也不该把他幽禁在掖庭秘狱。公卿大臣看到陛下对刘辅提拔得快,惩处得也狠,都会心生恐惧,不敢再尽忠直言,这不利于陛下广纳谏言,弘扬美德!我们深感痛心,恳请陛下三思!”
皇帝这才把刘辅转押到共工狱,将死罪减一等,判他去做苦役(鬼薪,为宗庙砍柴) 。
太后兄弟八人里,唯独弟弟王曼早早离世,没来得及封侯,太后一直对他的遭遇心怀怜悯。王曼的遗孀渠氏在太后居住的东宫侍奉,儿子王莽自幼丧父,与其他同辈境遇大不相同。他的堂兄弟们,个个都是将军之子,或是五侯(王氏五侯)后代,趁着家族得势,生活奢靡无度,成天比谁的车马更豪华、谁听的音乐更动听、谁的游玩更尽兴。
可王莽偏不走寻常路,他刻意克制自己,生活节俭朴素,勤奋学习,穿着打扮就像个普通儒生。平日里,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子,抚养早逝兄长留下的孩子,言行举止挑不出一点毛病。对外,他结交天下才俊;对内,他讨好各位叔父,礼数周全。
大将军王凤生病时,王莽日夜守在病榻前照顾。他亲自尝药,累得头发凌乱、满脸污垢,连续几个月衣不解带。王凤临终前,特意把王莽托付给太后和皇帝。此后,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不久又升任射声校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