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些日子,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愿意分出自己的封邑给王莽。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当时的名士,也都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皇帝因此觉得王莽是个贤才,太后又多次在旁美言。五月乙未日,王莽被封为新都侯,还升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在宫中当差谨慎守礼,官位越高,为人反而越谦逊。他把车马、皮裘都送给宾客,家里没什么积蓄;他供养名士,广泛结交将相、公卿、大夫。于是,朝中官员纷纷举荐他,说客们也四处宣扬他的美名,他的声望甚至超过了各位叔父。王莽为了博取名声,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还从不觉得羞愧。有一次,他私下买了个侍婢,兄弟们有所耳闻,他立刻解释:“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这个女子容易生育,才把她买下。”当天就把侍婢送给了朱博。瞧瞧,他隐藏真实想法、追求虚名到了这种地步!
六月丙寅日,赵飞燕被立为皇后,皇帝大赦天下。赵飞燕当上皇后后,皇帝对她的宠爱渐渐减少,反而是她的妹妹更得宠,被封为昭仪,住在昭阳舍。昭阳舍的庭院涂成朱红色,殿上刷着大漆;门限都包着铜皮,再镀上黄金;台阶是白玉砌成;墙壁的横木上镶嵌着黄金环,中间嵌着蓝田美玉,还点缀着明珠、翠羽。自汉朝后宫建成以来,从没这么奢华过。
赵皇后住在别的宫殿,经常和侍郎、多子的宫奴私通。昭仪曾哭着对皇帝说:“姐姐性子刚烈,要是被人诬陷,我们赵家可就绝后了!”皇帝信以为真,但凡有人告发皇后奸情,皇帝二话不说就把人杀了。这下赵皇后更加肆无忌惮地淫乱,再也没人敢说半个字,可惜她始终没能生下子嗣。
光禄大夫刘向认为,推行教化要从宫廷内部开始,先影响身边的人。于是,他收集《诗经》《尚书》里记载的贤德妃嫔、贞洁妇人如何让国家兴盛、家族显贵,以及那些宠妾妖姬导致国家衰亡的故事,编成《列女传》,一共八篇。他还采集传记中的事迹,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一并上奏给皇帝。此外,刘向多次上书,分析时政得失,陈述治国的道理和鉴戒。他的奏章上了几十次,想帮皇帝开阔眼界,弥补不足。皇帝虽然没能全部采纳,但内心认可他的话,常常为之感叹。
昌陵的修建规模宏大、奢华至极,修了很久都没完工。刘向进谏说:“我听说,帝王要通晓‘三统’(即夏、商、周三代的正朔),明白天命所授并非只固定于一姓。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当年孝文皇帝称赞石椁坚固,张释之却说:‘椁中要是有让人惦记的珍宝,就算把南山封起来,也还是会有缝隙被人撬开。’死亡是永恒的,而国家有兴衰更迭,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为长远考虑。孝文皇帝听后醒悟,于是决定薄葬。
棺椁的使用,从黄帝时期就开始了。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坟墓都很小,陪葬品也很少;他们的贤臣孝子也遵照遗愿,实行薄葬,这才是对君父尽忠尽孝的极致体现。孔子把母亲葬在防地,坟高仅四尺。延陵季子埋葬儿子时,堆的坟刚好盖住墓穴,高度只到成年人的腰部。孔子是孝子,延陵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是恭顺的弟弟,他们安葬君主、亲人时,陪葬都很简单。这不是随意节俭,而是这样做最恰当。
秦始皇帝葬在骊山脚下,墓穴深挖到三重泉水之下,坟丘堆得像山一样高,用水银做江河湖海,用黄金铸飞鸟大雁,珍宝无数,机关精巧,棺椁华丽,宫殿宏伟,难以尽数。天下百姓被劳役折磨,最终奋起反抗。骊山陵墓还没修完,周章率领的百万大军就打到了山下。后来,项羽烧毁了地面宫殿,牧童举着火把进墓室找羊,不小心烧了秦始皇的棺椁。从古至今,没有比秦始皇葬礼更隆重的了,可短短几年,在外遭项羽焚毁,在内被牧童破坏,这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德行越高的人,葬礼越简朴;智慧越深的人,陪葬越微薄。无德又无知的人,葬礼才讲究厚葬。坟丘越高,宫殿越华丽,就越容易遭人挖掘。由此可见,薄葬与厚葬的后果,是明是暗、是吉是凶,一目了然。陛下即位之初,亲自倡导节俭,刚开始修建初陵时,规模很小,天下人都称赞您贤明。可后来改修昌陵,把低矮的地方堆高,用土堆积成山,还挖开了上万座百姓的坟墓。修建城邑时,工期紧迫,耗费钱财过亿。死者在地下含恨,生者在世上忧愁,我实在痛心!
如果死者有知觉,挖开他人坟墓,危害太大;如果死者无知觉,又何必大费周章修建豪华陵墓?跟贤能之人商议此事,他们不会赞同;向百姓展示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他们受苦。如果只是为了取悦那些愚昧、奢侈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希望陛下上观圣明君主的制度作为准则,下看秦朝灭亡的教训引以为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皇帝被这番话触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