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日,皇帝下诏,封北海王刘睦的孙子、寿光侯刘普为北海王。
九真郡边境之外的地区,还有夜郎的少数民族,也都带着土地前来归附汉朝。
西域都护段禧等人虽然守住了龟兹,但通往内地的道路被阻断,文书都送不出去。朝廷大臣们商议后觉得:“西域又远又难管,经常有人反叛,派官吏士兵去屯田,花费实在太大。”六月壬戌日,朝廷决定撤销西域都护府,派骑都尉王弘征调关中的军队,去接段禧、梁慬、赵博,以及在伊吾卢、柳中屯田的官吏和士兵回来。
当初,烧当羌的首领东号的儿子麻奴跟着父亲投降汉朝,住在安定郡。那时候,投降的羌人分散在各个郡县,被官吏、百姓和豪强当作苦力使唤,心里积攒了很多怨恨。等到王弘向西去接段禧,征调金城、陇西、汉阳等地的几千羌人骑兵一起出发,郡县的官员催着他们赶紧上路。这些羌人害怕被派到远方屯守回不来,走到酒泉的时候,很多人就逃散反叛了。各郡县又派兵拦截,有的还捣毁了他们的村落。这下勒姐、当煎等部落的大首领东岸等人更加惊慌,带着族人一起逃走。麻奴兄弟也跟着部落向西逃出边塞。先零羌的分支滇零,还有锺羌等部落趁机大肆抢劫,还切断了陇道。这些羌人归附汉朝很久了,手里没有武器,有的拿竹竿、树枝当长矛,有的背着木板当盾牌,有的举着铜镜假装兵器。郡县的官员胆小怕事,根本管不住他们。丁卯日,朝廷赦免了所有参与谋反的羌人的罪行。
秋天九月壬午日,太尉徐防因为出现灾异现象和盗贼横行,被皇帝下诏书免职。从徐防开始,有了三公因为灾异被免职的先例。辛未日,司空尹勤也因为连续降雨引发水灾,被皇帝下诏书免职。
仲长统在《昌言》里说:光武皇帝不满前朝几代皇帝大权旁落,愤恨权臣篡夺皇位,所以矫枉过正,不信任下面的官员。虽然设置了三公,但实权都在尚书台。从那以后,三公的职位就只是个摆设了。可一旦国家治理不好,还要受到责备。结果权力落到外戚手里,宠信的又是身边的宦官。他们亲近同党,任用私人,京城内外都是他们的人。这些人颠倒贤愚,买卖官职,让无能的人守边境,让贪婪残暴的人管理百姓,搞得百姓不得安宁,还激怒周边少数民族,引发叛乱。各种灾祸、怨气一起来,阴阳失调,日月星三光黯淡,怪异现象不断,害虫吃庄稼,水灾旱灾频发。这些其实都是外戚和宦官造成的,可朝廷却怪罪三公,甚至让他们死的死、免官的免官,真是让人喊天天不应,悲痛欲绝!而且,后来选拔三公,就看重人老实谨慎、墨守成规,这样的人不过是谨小慎微的普通人,哪配得上三公的职位呢?权力分配成那样,选拔标准又这样,还指望三公为国家立功、为百姓谋福,这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当年汉文帝那么宠爱邓通,可申徒嘉照样能施展自己的志向,让邓通不敢放肆。要是皇帝能这样信任大臣,还怕什么身边的小臣作乱呢!可到了近代,外戚和宦官只要请托的事没办成,或者心里不痛快,就能立刻让人陷入大祸,谁还敢弹劾他们呢!以前是给三公的权力大、责任轻,现在是权力小、责任重。光武帝削弱三公权力,到现在变本加厉;不把权力给太后家族,几代下来一直如此,这就是亲疏不同导致的啊!现在皇帝要是真能把大权交给三公,让他们各司其职、承担责任。要是有官员祸害百姓,选拔的人不贤能,百姓生活不安定,争端不断,天地出现异常现象,再追究三公的责任也不迟!
壬午日,皇帝下诏:太仆、少府要裁减黄门鼓吹的人数,把裁下来的人补充到羽林军;不是皇帝常用的马匹,饲料减半;除了供奉宗庙和皇陵要用的东西,其他正在建造的项目都先停工。
庚寅日,朝廷任命太傅张禹为太尉,太常周章为司空。
大长秋郑众、中常侍蔡伦等人都手握大权,参与朝政。周章多次向太后进谏,说些实在的话,但太后都不听。当初,太后因为平原王刘胜身患顽疾,又贪图殇帝还是个婴儿好控制,就把殇帝养在身边并立他为皇帝。殇帝去世后,大臣们觉得刘胜的病没那么严重,都希望立他为帝。太后担心之前没立刘胜,以后会遭他怨恨,就迎立了现在的皇帝。周章见大家都不心服,就密谋关闭宫门,杀掉邓骘兄弟和郑众、蔡伦,劫持尚书台官员,把太后软禁在南宫,再把现在的皇帝封为偏远地区的王,改立平原王为帝。事情败露后,这年冬天十一月丁亥日,周章自杀。
戊子日,皇帝下令给司隶校尉和冀州、并州的刺史:“现在有些百姓听信谣言,吓得离开家乡,老老少少相互搀扶,在路途中挨饿受困。你们要督促下属官员亲自去劝说百姓:如果想回原籍,当地官府就给他们开具证明;不想回去,也别强迫。”
十二月乙卯日,朝廷任命颍川太守张敏为司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