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日,皇帝派人进宫夺回玉玺,随后前往嘉德殿,派侍御史拿着符节去抓捕阎显和他的弟弟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把他们都关进监狱处死,他们的家属被流放到比景,太后也被迁到离宫居住。己未日,宫门打开,驻守的军队撤回。壬戌日,皇帝下诏给司隶校尉:“只有阎显、江京的近亲要依法严惩,其他人尽量宽大处理。”孙程等十九人都被封为列侯,孙程食邑一万户,王康、王国食邑九千户,其他人食邑不等,还分别赏赐了车马、金银、钱财和布帛。李闰因为事先没参与谋划,所以没有封侯。孙程被提拔为骑都尉。当初众人冲进章台门时,苗光没进去。皇帝下诏表彰功臣,让王康上报名单,王康却把苗光的名字也写了进去。苗光还没拿到封爵文书,心里不安,就去黄门令那儿坦白了。有关部门上奏说王康、苗光欺骗皇帝,但皇帝下诏不再追究。将作大匠来历被提升为卫尉。礻殳讽、刘玮、闾丘弘等人之前就去世了,朝廷封他们的儿子为郎官。朱伥、施延、陈光、赵代等人都得到提拔,后来还做到了公卿的高位。皇帝又把王男、邴吉的家属召回京城,重重赏赐。皇帝当年被废时,负责监管太子家的小黄门籍建、傅高梵、长秋长赵熹、丞良贺、药长夏珍都受牵连,被流放到朔方,皇帝即位后,把他们都提拔为中常侍。
还有一件事。当初阎显征召崔髎的儿子崔瑗做官,崔瑗觉得北乡侯即位名不正言不顺,料定阎显早晚会失败,就想劝说阎显废了北乡侯,改立济阴王。可阎显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根本见不着人。崔瑗就对长史陈禅说:“中常侍江京这些人迷惑先帝,废了正统继承人,立了旁支子孙。现在少帝(北乡侯)在宫里生病,这和当年周勃迎立汉文帝的情况很像。我想和你一起去劝说将军(阎显),让他禀告太后,除掉江京等人,废了少帝,改立济阴王。这样做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咱们轻轻松松就能立下像伊尹、霍光那样的功劳,将军兄弟的富贵也能世代相传。要是违抗天意,一直占着皇位不做决定,到时候就算没罪,也会和那些首恶一起受罚。这可是决定祸福的关键时刻啊!”但陈禅犹豫不决,没敢答应。后来阎显倒台,崔瑗受到牵连被罢官。他的学生苏祗想上书说明事情真相,崔瑗赶紧拦住了他。当时陈禅做了司隶校尉,把崔瑗叫来,说:“你就让苏祗上书吧,我来给他作证!”崔瑗却说:“这事儿就像小孩子、妇女在背后说的悄悄话,希望您以后别再提了。”之后崔瑗辞官回家,再也不接受州郡的征召了。
己卯日,朝廷按照诸侯王的礼仪,把北乡侯刘懿给安葬了。司空刘授因为攀附坏人,还任用了不称职的人,被皇帝下诏书罢免了官职。
到了十二月甲申日,朝廷让河南人陶敦从少府升任司空。杨震以前的学生虞放、陈翼跑到皇宫门口,为杨震当年蒙冤的事鸣不平。皇帝知道后,下诏书让杨震的两个儿子做了郎官,还赏赐杨家一百万钱,并且按照礼仪,把杨震改葬在华阴潼亭。改葬那天,很多人都来参加。当时有一只一丈多高的大鸟,落在杨震的灵前,当地官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皇帝被杨震的忠诚正直感动,又下诏书,用中等规格的祭品祭祀杨震。这时候,议郎陈禅说:“阎太后和皇帝没有真正的母子恩情,应该把她迁到别的地方住,以后也别让皇帝见她了。”很多大臣都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但司徒掾周举却对司徒李合说:“以前舜的父亲瞽瞍总想杀他,可舜侍奉父亲却更加恭谨;郑武姜想谋杀儿子庄公,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秦始皇也曾因为母亲行为不端而和她断绝关系,但后来他们都听了别人的劝告,重新尽起了孝道,史书上还称赞他们呢。现在阎氏家族刚被铲除,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她伤心忧愁生了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皇帝以后还怎么在天下人面前树立威信?要是真听了陈禅的建议,后人肯定会怪罪您的。您应该秘密上奏朝廷,建议皇帝去侍奉太后,还像以前一样带着群臣去朝见,这样才能顺应天意,满足百姓的期望!”李合觉得有道理,就赶紧给皇帝上书说了这件事。
到了永建元年(公元126年,这一年是丙寅年 ),春天正月,皇帝到东宫去朝见太后,太后心里这才踏实下来。甲寅日,皇帝大赦天下。辛未日,皇太后阎氏去世。辛巳日,太傅冯石、太尉刘熹因为攀附权贵被免职,司徒李合也被罢官。
二月甲申日,朝廷把安思皇后(也就是阎太后)给安葬了。丙戌日,朝廷让太常桓焉做太傅,大鸿胪朱宠做太尉,参与处理尚书事务,长乐少府朱伥做司徒。还封尚书郭镇为定颍侯。这时候,陇西的钟羌部落造反,校尉马贤带兵去攻打,双方在临洮交战,马贤斩杀了一千多羌人,剩下的羌人全都投降,凉州这才又恢复了安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