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二年(公元137年)
春天,武陵的两万蛮夷包围充城,八千人侵犯夷道。
二月,广汉属国都尉打败了白马羌。皇帝派武陵太守李进征讨叛乱的蛮夷,李进不仅平定了叛乱,还选拔了一批好官吏,用心安抚蛮夷百姓,武陵郡从此安定下来。
三月乙卯日,司空王卓去世。丁丑日,朝廷任命光禄勋郭虔为司空。
四月丙申日,京城发生地震。
五月癸丑日,山阳君宋娥因勾结坏人、欺上瞒下,被收回官印,遣返回乡。黄龙、杨佗等九位侯爷,因为和宋娥相互送礼行贿、谋求高官厚禄,也被打发回各自的封国,还被削减了四分之一的租税。
同一时期,象林的蛮夷首领区怜带人攻打县衙,杀了当地官员。交趾刺史樊演征调交趾、九真两地一万多士兵去救援。结果士兵们害怕长途跋涉,七月,这两地的士兵就造反了,还攻打官府。虽然官府镇压了叛乱,但蛮夷的势力却越来越大。
冬天十月甲申日,皇帝前往长安。扶风人田弱向皇帝推荐同乡法真,说他学问渊博,精通各家学说,却一直隐居不愿做官,应该请他出来担任重要职务。皇帝一心想请法真出山,先后四次征召,法真始终没有答应。法真的朋友郭正称赞他:“法真的名声人人都知道,但想见他一面却很难。他越是想远离名声,名声就越是跟着他,他简直称得上是百世之师!”法真,是法雄的儿子。
丁卯日,京城又发生地震。太尉王龚看不惯中常侍张昿等人独揽大权,想上奏皇帝杀掉他们。王龚的宗亲拿杨震因为得罪宦官被害的事劝他,王龚这才打消了念头。
十二月乙亥日,皇帝从长安返回京城。
永和三年(公元138年)
春天二月乙亥日,京城、金城、陇西发生地震,金城和陇西还出现了山体崩塌。
夏天闰四月己酉日,京城再次地震。
五月,吴郡丞羊珍造反,攻打郡府,被太守王衡打败斩杀。
侍御史贾昌和州郡官兵一起征讨区怜,但一直没打赢,反而被区怜的军队包围。一年多过去,军队粮草都供应不上了。皇帝召集公卿百官和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四府的属官,问大家该怎么办。多数人建议派大将,征调荆、扬、兖、豫四个州的四万人马去支援。
李固反对说:“如果荆、扬二州太平无事,调兵还行。可现在这两个州盗贼扎堆,武陵、南郡的蛮夷也没彻底平定,长沙、桂阳又多次被征调劳力,如果再折腾,肯定会惹出新麻烦,这是第一个不行的理由;兖、豫两地的百姓突然被征调,远赴万里之外,归期遥遥,朝廷诏书催得又急,肯定会有人逃跑造反,这是第二个不行的理由;南方天气湿热,还有瘴气,士兵去了,十个人里得死四五个人,这是第三个不行的理由;长途跋涉,等士兵到了岭南,早就累得没力气打仗了,这是第四个不行的理由;军队每天走三十里算正常行程,可日南离内地九千多里,得走三百天才能到,按每人每天五升米算,光士兵就得六十万斛米,还没算将官和马匹的口粮,光是粮草运输,花费就大得吓人,这是第五个不行的理由;到了前线,士兵肯定大量死亡,到时候打不过敌人,还得再调兵,这就像割掉心腹来补四肢,这是第六个不行的理由;九真和日南相距千里,征调当地的百姓都受不了,何况让四个州的士兵去吃这份苦,这是第七个不行的理由。以前中郎将尹就去益州平叛,益州百姓编了句谚语:‘敌人来了还能活,尹就来了要我命。’后来尹就被召回,把军队交给刺史张乔,张乔靠着原来的将士,一个月就消灭了敌人。这说明派大将不一定有用,州郡官员也能担此重任。不如重新选拔有勇有谋、爱护百姓的人当刺史、太守,让他们都去交趾。现在日南兵力单薄又没粮草,防守守不住,进攻也不行,不如把当地百姓都迁到北边的交趾,等局势稳定了再让他们回来;再招募蛮夷,让他们自相攻击,朝廷提供钱财物资;谁能通过离间计拿到叛贼首领的人头,就封他为侯,赏给他土地。前并州刺史长沙人祝良,性格果敢;南阳人张乔,之前在益州平叛立过功,这两人都能重用。以前汉文帝直接任命魏尚为云中太守,汉哀帝当场任命龚舍为泰山太守,咱们也应该直接任命祝良、张乔,让他们直接赴任。”
四府官员都觉得李固说得对,于是朝廷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张乔到任后,对蛮夷进行安抚劝降,叛乱的人纷纷投降、散去。祝良到了九真,独自一人深入敌营,用计谋和威望招降了几万人,这些人还帮祝良修建了官府。从此,岭南地区再次恢复太平。
八月己未日,司徒黄尚被免职。九月己酉日,朝廷任命光禄勋长沙人刘寿为司徒。丙戌日,皇帝下令让大将军、三公各自举荐两名刚毅果敢、勇猛善战、有谋略能当将帅的人,特进、卿、校尉各自举荐一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