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叔向曾经说过:“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一定会制定很多法令。”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谨慎地选拔忠诚贤能的人来任职。对于朝廷内外的官员,有功就给予奖赏,有罪就加以惩罚,不偏袒任何人,法令制度不繁杂,天下就能实现大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抓住了治理国家的根本。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选拔官员不能选到合适的人才,禁令却越来越多,防范措施越来越严密。有功劳的人因为条文的限制得不到奖赏,违法犯罪的人却能通过巧妙地钻法律空子逃避惩罚。上下都疲惫不堪,天下就会大乱。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注重琐碎的细枝末节,而丢掉了根本。汉灵帝的时候,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员贪婪得像豺狼老虎一样,残酷地剥削百姓,而朝廷却还在严格执行“三互法”。现在看来,这难道不是非常可笑,又值得深刻反思和引以为戒的事情吗?
? 这一年,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被封为任城王,延续了王室的分封。
? 四月,七个郡和国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 五月丁卯日:皇帝再次大赦天下,希望能缓解灾情带来的动荡。
? 不久后,延陵园发生火灾,这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
? 六月,鲜卑族又来侵犯幽州,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同时,弘农和三辅地区出现了螟虫灾害,庄稼受损严重。
? 在西域,于窴王安国攻打拘弥,取得大胜,还杀掉了拘弥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各自派出军队,帮助拥立拘弥王在汉朝做人质的儿子定兴为新的拘弥王,但此时拘弥国的人口只剩下大约一千人,国力十分衰弱。
熹平五年(公元176 年,丙辰年)
? 四月癸亥日:皇帝又一次大赦天下,给百姓带来一些希望。
? 这一年,益州郡的夷人发动叛乱,太守李颙率领军队前去讨伐,最终平定了叛乱,恢复了当地的秩序。
? 之后,举行了盛大的求雨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但效果未知。
? 五月,太尉陈耽被罢官,司空许训转任太尉,开始承担新的职责。
?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向皇帝上书说:“那些被定为‘党人’的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有的是出类拔萃的贤才,他们都应该是辅助朝廷、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重要人才。可他们却长期被禁止做官,遭受屈辱。那些谋反叛逆的大罪之人,尚且能得到赦免,‘党人’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不能被宽恕呢?如今灾异现象频繁出现,水灾旱灾接连发生,恐怕都是因为这件事。陛下应该给予他们宽大处理,以顺应天意。”皇帝看了奏章后,勃然大怒,立刻下诏让司隶和益州官府用囚车逮捕曹鸾,把他押送到槐里监狱。曹鸾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最终被杀害。随后,皇帝又下诏,让各州郡重新审查“党人”的门生、旧部、父子、兄弟中正在为官的人,把他们全部免职,并终身禁止做官,甚至连五服之内的亲属都受到牵连。
? 六月壬戌日:南阳人刘逸被任命为司空,进入朝廷权力中心。
? 七月,太尉许训被罢官,光禄勋刘宽接替他担任太尉,开始处理朝廷军事等重要事务。
? 十月,司徒袁隗被免职。到了十一月丙戌日,光禄大夫杨赐被任命为司徒,肩负起新的使命。
? 这一年,鲜卑族再次侵犯幽州,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熹平六年(公元177 年,丁巳年)
? 正月辛丑日:皇帝大赦天下,新的一年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气象。
? 四月,天下大旱,七个州都遭遇了严重的蝗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 面对灾情,皇帝命令三公上书奏报那些苛刻残酷、贪污腐败的地方长官,将他们罢免。平原相、渔阳人阳球因为施政过于严酷,被征召到廷尉受审。但皇帝念及他以前担任九江太守时讨伐贼寇有功,特别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议郎,给他一个重新效力的机会。
? 此时,鲜卑族侵犯汉朝的边境地区,边疆局势十分紧张。
? 还有一件奇怪的事:集市上有几十个普通百姓聚集在一起,自称是“宣陵孝子”。皇帝竟然下诏,把他们全部任命为太子舍人。
? 七月,司空刘逸被免职,卫尉陈球被任命为司空,开始在新的职位上工作。
? 当初,皇帝喜爱文学创作,自己写了《皇羲篇》五十章。因为这个爱好,他召集了许多擅长写文赋的书生,让他们在鸿都门下等待诏令,随时听候差遣。后来,那些擅长写书信和能写漂亮鸟篆字的人,也都被征召进来,这样的人渐渐达到了几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趁机引荐了很多品行不端、趋炎附势的人,这些人常常在皇帝面前讲一些乡里的琐碎小事。皇帝却非常喜欢听,还破格提拔他们。而且,皇帝已经很久没有亲自去郊外祭祀天地和到宗庙祭祀祖先了。恰逢皇帝下诏让大臣们各自陈述治国的关键要点,蔡邕就秘密上书说:“在五郊迎接节气变化,在宗庙祭祀祖先,在辟雍举行养老典礼,这些都是皇帝应该重视的大事,也是祖宗一直恭敬奉行的传统。可是有关部门却多次以藩国的丧事、宫中有人分娩,或者小官吏犯了点小过错等理由,不举行这些典礼。他们忘记了礼敬的重要性,一味地相信那些禁忌的书籍,拘泥于小事情,从而损害了国家大典。从现在起,斋戒等礼仪应该按照旧有的典章制度进行,这样或许才能回应那些风雷、灾异等异常现象。另外,古时候选拔人才,是让诸侯每年向朝廷推荐。汉武帝的时候,郡里举荐孝廉,还有贤良、文学等选拔途径,所以那个时候名臣辈出,文臣武将都很出色,汉朝选拔人才也就这几种途径。而书画辞赋,不过是小才能,对于治国理政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陛下刚即位的时候,先学习儒家经典,处理政务之余看看文章,不过是当作一种娱乐,就像下棋一样,不应该把这个作为选拔人才、教化百姓的根本。可是现在这些书生为了追求利益,写作的风气十分盛行。水平高一点的,还会引用一些经书中的道理来讽喻;水平低的,就用一些粗俗的俗语,和杂耍艺人差不多,有的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假冒别人的名字。我每次在盛化门接受诏令,考核评定他们的文章,那些水平不够的人,也跟着其他人一起被授予官职。既然已经给予了他们恩惠,现在也很难收回改变,但让他们只享受俸禄,在道理上已经很优厚了,不能再让他们去治理百姓或者在州郡任职。以前汉宣帝在石渠阁召集儒生讨论,汉章帝在白虎观聚集学士研究,他们讨论经典、解释含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文武治国之道,都应该以此为借鉴。至于那些只有一点小才能的人,就算他们的作品有可看之处,孔子也说过,这种小才能用于长远大事就会行不通,君子应该追求大的目标。还有,之前一下子把那些自称‘宣陵孝子’的人都任命为太子舍人。我听说汉文帝规定服丧三十六日,就算是继承皇位的君主,父子之间如此亲近,公卿大臣们受恩深重,也都克制感情,遵守制度,不敢逾越。可现在这些虚伪的小人,和皇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既没有受到特殊的恩惠,也没有实际的才能,他们的‘孝心’没有任何依据,甚至还有奸诈之人混在里面。桓思皇后出殡的时候,东郡有个偷别人妻子的盗贼,就混在这些‘孝子’当中,后来被本县官府追捕,才伏法认罪。这种虚伪混乱的情况,说都说不完。太子的属官,应该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怎么能任用这些来自墓地的奸邪之人呢?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应该把他们遣送回原籍,以揭露这种欺诈行为。”奏章呈上后,皇帝这才亲自到北郊迎接节气变化,并举行了辟雍之礼。同时,皇帝又下诏,把那些因为自称“宣陵孝子”而被任命为舍人的人,全部改任为县丞、县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