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文钦对诸葛诞说:“蒋班、焦彝说我们无法突围而降魏,全端、全怿又率部投敌,此时敌军必有松懈,可以一战!”诸葛诞与唐咨等人认同,于是打造大量攻城器具,昼夜五六日猛攻南围,试图突围。魏军在高处以投石车、火箭焚烧攻城器具,矢石如雨,寿春兵死伤遍地,血流满壕,终究未能破围。城内粮食愈发匮乏,出降的百姓达数万之众。文钦想将北方人全部赶出城以节省粮食,与吴人共同坚守,诸葛诞不同意,二人由此生恨。文钦与诸葛诞本有旧怨,只是因计谋相合才合作,局势危急时猜忌更深。一次文钦与诸葛诞议事,竟被诸葛诞斩杀。文钦之子文鸯、文虎率部在小城,听闻父死欲领兵救援,部下却不肯效力,二人便单骑越城投降司马昭。军吏请求诛杀二人,司马昭说:“文钦罪该万死,其子本应连坐,但二人走投无路来降,如今城未破,杀他们只会让敌军更死心塌地。”于是赦免文鸯、文虎,让他们率数百骑兵绕城高呼:“文钦之子都未被杀,其他人何必恐惧!”又上表封二人为将军、关内侯。城内守军大喜,却也因日益饥饿而斗志瓦解。
司马昭亲自到围城前线,见城上守军持弓却不射箭,说:“可以进攻了!”于是四面进军,鼓噪登城。二月乙酉日,魏军攻克寿春。诸葛诞窘迫之下单骑率部下突围,被司马胡奋部将斩杀,诛灭三族。其麾下数百人排成队列,拱手不降,魏军每杀一人便劝降一次,始终无人动摇,直至全部战死。吴将于诠说:“大丈夫受主命领兵救人,既不能克敌,又束手降敌,我绝不如此!”于是免冠冲阵而死。唐咨、王祚等人投降,被俘吴军万余人,缴获的兵器堆积如山。
司马昭刚包围寿春时,王基、石苞等将领都急着强攻。但司马昭却认为:“寿春城防坚固,敌军人数又多,硬攻只会白白消耗兵力。要是这时东吴援军杀到,我们腹背受敌,就危险了。现在诸葛诞、文钦、唐咨三个叛将挤在一座孤城里,说不定是老天爷要让他们一起完蛋,我们不如用周全的计策困住他们。只要守住三面,东吴军队走陆路来援,粮草肯定不够。我们再派轻骑兵截断他们的运粮通道,不打就能把他们耗垮。等打败了东吴援军,诸葛诞这帮人自然插翅难逃!”于是,他下令各军按兵不动,坚守阵地,最终没强攻就拿下了寿春。
战斗结束后,又有人提议:“淮南地区总是叛乱,这些东吴士兵的家都在江南,不能放虎归山,干脆全部活埋!”司马昭却摇头说:“古人打仗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杀罪魁祸首就行了。把这些东吴士兵放回去,正好能显示我们的大度。”最后,他一个俘虏都没杀,而是把这些人安置在三河附近的郡县。还封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他将领也都授予相应官职。淮南那些被诸葛诞胁迫的将士百姓,也都得到赦免。他甚至允许文鸯兄弟收敛父亲的尸体,还赐给他们牛车,让他们把父亲安葬到祖坟。
寿春之战后,司马昭想派轻装部队深入东吴,招降唐咨等人的家属,趁机灭掉吴国。王基却赶紧劝阻:“以前诸葛恪在东关打了胜仗,倾尽东吴兵力围攻新城,结果城没打下来,士兵死了一大半。姜维在洮西获胜后贸然深入,最后粮草断绝,在上邽吃了大败仗。打了大胜仗后,最容易轻敌,一轻敌就会忽略潜在的危险。现在吴国刚在外面吃了败仗,内部矛盾也没解决,正是他们加强防备的时候。而且我们的军队出征快一年了,将士们都想回家。这次我们俘虏了十万人,首恶也都落网,自古以来的征战,从没像这次这样大获全胜还不伤元气的。当年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就觉得收获够多没再追击,就是怕过度冒进反而折损锐气。”司马昭听后觉得有理,便放弃了计划,还提拔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封东武侯。
史学家习凿齿称赞道:“司马昭这场战役,堪称以德服人的典范。穷兵黩武的人往往死于不仁,空谈仁义却懦弱退缩的国家也会灭亡。而司马昭一战擒获三大叛将,俘虏大批吴军,不战而胜。刚打完仗就论功行赏,还善待吴国降兵,不计前嫌允许文鸯葬父,赦免受胁迫的百姓。功劳大却不让人嫉妒,事业广还能让敌人心服口服。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天下谁能抵挡?”
钟会在寿春之战中出谋划策最多,战后司马昭对他越来越信任,把他当作心腹。当时的人都说钟会就像刘邦身边的张良。
蜀汉的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身死,只好退回成都,又被封为大将军。
曹魏这边,五月时皇帝下诏封司马昭为相国,晋公,食邑八郡,还赐予九锡之礼。司马昭推辞了九次,才暂时接受。
东吴那边也不太平。七月,吴主封原来的齐王孙奋为章安侯。八月,曹魏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皇帝还封关内侯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亲自带着大臣们到太学举行养老、求教的礼仪。郑小同是郑玄的孙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