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这边的行省制度,与其他地方的行省不同。首先,襄王这边的行省叫做一省三司诸道藩府州县。”
于郑拿着文书,与自己的上司,湖南省镇抚司李烈说。
芝麻李,也就是李烈,他看着画出来的官图,一边听,一边等着于郑的后续解释。
于郑继续说:“一省,也就是省府,有一个固定的省治。比如湖北省的省治在武昌,湖南省省治在长沙。
这都是标定好的省治。
行省主官统一官名叫做平章政事,除了主官之外,佐官统一为同平章事。一个行省的平章政事一员,同平章事四到八人不等,必须是单数,负责协调与同时治理。
不过因为是起义初期,人口不足,所以每个省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本省内的平章政事与同平章事的数额。大体是五十万人口,增加一员同平章事。
当然,因为一些地方还未被收回,所以襄王会在已经攻占的区域,设立藩府,也就是临时的省治。
比如如今的襄阳,比如位于澧州的石门县。
这些地方都是临时的藩府,承担的作用除了恢复本地的治理能力,还有就是对现有的官吏进行系统的整顿。
所以藩府,是一个省内部最大的区域框架。
此外,藩府与行省之间,存在有诸道,这个诸道与唐宋的道台不同,这些诸道只负责管理政务,是与府诸局、州诸署、县诸房,完全垂直的管理体系。
诸道的主管,统一品轶为参知政事。
也叫藩台参相,他们是每个省道衙门的主官,负责的业务也比较杂,比如主管吏治的吏道,比如负责协调本地粮价的粮道,再比如负责盐的盐道,负责铁的铁道等等。”
“所以,我的寄禄是平章政事,但差遣是镇抚使?”李烈打断了于郑的介绍,直接问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里所谓的寄禄与差遣,是宋代的叫法,宋代官、职是拆分的,也就是所谓的寄禄官与职事官的叫法。
宋代喜欢将权知某事,叫做差遣,所以李烈也是这么称呼自己的。
“不。”于郑微微摇头,“与宋代的差遣不同,襄王这里的寄禄与差遣合一的,您的湖南镇抚使与帅府都督,是镇抚司的职官与帅府的职官。
换而言之,您是走军队转业这个路线,都是实权,当然你虽然是实权,但来给您分权的不少。
比如,镇抚使入地方之后,是按照同平章事这个位置拿地方俸禄的。若是没有入职地方,那您走的就是王府那边给的俸禄,而王府给的俸禄,一般就是帅府单独给。”
“有点晕。”李烈皱眉看着官图,思默了一会儿,看到了按察司这一系后才说,“也就是说,王府督察,帅府掌军,行省治政?”
“没错,暂时来说襄王这边是这样的。襄王明显吸取了蒙元与前宋的教训,对蒙元的吏治进行整顿的同时,也对了有宋一朝的混乱分权进行了整顿。
襄王这边的职官与前宋唯一的区别就是,俸禄是在走地方财政,还是走中央财政的区别。”
于郑起身,语气深重的解释起来:“襄王的官职,并不好拿。因为不能开科取士的缘故,襄王这边下令地方办学读书,然后敲定了官吏一体升迁的规矩,让地方办学读书的学生,通过吏政快速融入地方治理,再从中遴选优秀子弟从军、从吏,然后细化分流。
相较于其他势力,动不动拜访大族,邀请名流,他的速度明显是慢了很多。
但不要紧,毕竟他是儒户出身,程氏族人尚且能够支应短期发展。
可想要快速鲸吞四方,明显就不够机会。
于此,他这才让您当了湖南的镇抚使,拿同平章事的俸禄,但却给您一个帅府的职官,就是在保您的未来。
您若是能打下湖南,那您就是湖南地方军队的掌舵者。
若是打不下湖南也没事,他一纸令下,您伤病还是有其他问题,他都能直接调您入帅府担任都督。
都督,可不是大帅,这就是一个寄禄的虚职。
按照襄王这边的俸禄细则,俸禄的组成为:基准+津贴+恩赏+养老+保障,五个部分。
虚职只发基准,干活才有津贴与恩赏,养老与保障则是中央统一代扣,需要等到您于一定年岁,才会给的待遇。
现在您这个都督的俸禄,差不多就是三品官的俸禄。而三品在襄王这边,一年也只有五百石米。”
“五百石?有点少了。”李烈听得咋舌,“就五百石,我拿什么养兵?”
“所以,兵不用您养。”于郑叹了一口气,“帅府的兵,帅府养;地方的兵,地方养。帅府的一期兵六十石起步,地方的兵三十石起步。
因此想要当兵,还得身家清白,三代没有恶业,为人忠厚老实,附近乡梓连保,但凡出了点差池,要问罪的可是一串人。”
“这……奢侈。”李烈算了一下,暗暗咋舌,“他这么征兵,要的可就全是良家子了!这么多良家子,他真能征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元末:红旗漫卷,替天行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元末:红旗漫卷,替天行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