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刚过,京城的寒意似乎更凛冽了些,空气中飘散着一种清冽干燥的气息。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将城市勾勒出温暖而朦胧的轮廓。李玄策那座位于静谧胡同深处的四合院,此刻正被一种融融的暖意包裹着。厨房里传出锅碗瓢盆清脆的碰撞声和诱人的饭菜香,丝丝缕缕,钻出院落,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诱人,仿佛一个温暖的巢穴在召唤归人。
餐厅里,一盏暖黄色的吊灯洒下柔和的光晕,将一张厚重的红木圆桌映照得温润光亮。桌面上,是方清墨精心准备的几道家常菜:碧油油的清炒菜心还带着锅气,红亮亮的红烧排骨散发着浓郁的酱香,嫩白的清蒸鲈鱼上点缀着翠绿的葱丝和姜末,还有一盆热气腾腾的菌菇炖鸡汤,汤色清亮,香气四溢。简单的菜肴,却凝聚着女主人的心意和对家人的爱。碗碟相碰的轻微声响,家人间低语的谈笑,交织成一曲平凡却无比珍贵的家庭交响乐。
李玄策坐在主位,脸上带着工作一天后难得的松弛。他换下了白日里一丝不苟的深色外套,只着一件质地柔软的藏青色羊绒衫,更显居家温和。李长庚坐在他左手边,这位归国不久的老科学家,即使是在家中,腰板也习惯性地挺得笔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眼神睿智而深邃。方清墨坐在李玄策右手边,正忙着给身边的李天枢夹菜,她穿着素雅的米白色高领毛衣,挽起的袖口露出一截白皙的手腕,眉眼间是岁月沉淀的温婉与知性。李念墨坐在爷爷李长庚旁边,青春洋溢的脸庞上带着聪慧的光芒,她一边小口喝着汤,一边饶有兴趣地听着长辈们的谈话。十三岁的李天枢坐在母亲身边,安静地吃着饭,大眼睛忽闪忽闪,仿佛在无声地吸收着周围的一切。
晚餐的气氛温馨而融洽。大家谈论着天气,谈论着念墨最近参与的一个量子计算项目的小进展,谈论着天枢在学校里新交的朋友。直到饭过三巡,餐桌上的话题才渐渐转向了更深的层面。
李长庚放下手中的汤匙,用餐巾轻轻按了按嘴角,动作带着一种旧式文人的优雅。他看向李玄策,神色变得郑重起来:“玄策,有件事,我想是时候跟你详细谈谈了。” 他从放在一旁椅子上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薄薄的牛皮纸文件袋,推到李玄策面前。“这是我和几位老同事、老朋友梳理出来的一份名单,以及他们目前掌握的核心技术方向。”
李玄策拿起文件袋,并未立刻打开,只是平静地看着父亲:“爸,您说。”
李长庚微微叹了口气,镜片后的目光透出几分忧虑和急切:“都是我们急需的顶尖人才啊,玄策。芯片设计领域的陈默之,他手里关于下一代异构集成的构想,能让我们少走至少五年弯路;生物医药方面的林芳华教授,她在靶向抗癌药物递送系统上的突破,是无数患者的希望;还有航天材料的赵振邦博士,他研究的那种超轻高强耐极端环境的复合材料,对我们未来的深空探索至关重要……”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滑的桌沿,指关节微微发白,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但是,难!太难了!常规的渠道,无论是官方邀请还是企业高薪聘请,阻力都超乎想象。有些人,顾虑重重,担心国内的环境,担心适应不了,担心自己的研究能否真正落地生根,甚至担心回来后的学术自由……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更棘手的是,” 李长庚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丝无奈,“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某些力量在明里暗里阻挠,设置障碍,利用各种非学术因素干扰他们的判断和选择。人才本人有顾虑,外部又有压力,这几乎成了一个死结。”
餐厅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炖锅里汤水细微的“咕嘟”声。窗玻璃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雾,将窗外的灯火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斑。暖黄的灯光下,李长庚脸上深刻的皱纹似乎也因忧虑而更加明显。方清墨担忧地看着丈夫和公公。李念墨放下了筷子,秀眉微蹙,显然也感受到了问题的沉重。连李天枢都停下了咀嚼,睁着纯净的大眼睛,好奇地观察着大人们脸上凝重的表情。
李玄策静静地听着,手指在牛皮纸文件袋上轻轻划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的脸上没有露出丝毫的焦虑或急躁,反而在父亲讲述困难的过程中,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渐渐沉淀出一种如古井深潭般的宁静与洞悉。当父亲说完最后一个字,那份沉甸甸的忧虑仿佛凝固在餐桌上方时,李玄策的嘴角,竟缓缓地向上弯起一个极淡、却蕴含着强大自信的弧度。
他抬起头,目光平和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家人,最后落在父亲脸上,声音沉稳而清晰:“爸,您说的这些困难,我都明白。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强求,往往适得其反。” 他微微一顿,仿佛在调动脑海深处沉淀的智慧,随即引经据典,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争夺顶尖人才,硬碰硬的‘攻城’之法,耗费巨大,效果未必佳,且易授人以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