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初春,寒意未退。昨夜一场细碎的春雪,给灰扑扑的城市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在清晨稀薄的阳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路边的枯枝上,几点倔强的芽苞悄然萌动,透出些微不易察觉的生机。然而,在位于京郊一处环境清幽、安保严密的战略研究机构内,一种截然不同的凝重氛围,正悄然弥漫。
李玄策的办公室,宽敞而简洁。巨大的落地窗外,是覆雪的庭院和几株虬劲的松柏。室内暖气很足,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香和书卷的气息。他站在窗前,背影挺拔,目光似乎穿透了窗外的雪景和松枝,投向更为渺远深邃的地方。桌上,一杯清茶早已凉透,袅袅热气早已消散。一份摊开的、封面标注着“绝密”字样的厚厚报告,静静地躺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
报告封面的标题简洁而触目惊心:《关于某国大规模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代号“天网”)项目加速推进的初步评估与战略影响分析》。扉页上,一行李玄策亲笔的批示墨迹未干:“事关未来制高点,速研议,拟对策。玄策。”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随即推开。李长庚裹着一件深色的羊绒大衣,带着一身室外的寒气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神情干练的年轻研究员,手里捧着一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
“爸,您来了。”李玄策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温和,但眉宇间的凝重并未散去。他快步上前,替父亲接过脱下的大衣,挂在衣架上。
“嗯,你让小王送来的报告摘要,我连夜看了。”李长庚的声音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但眼神锐利依旧,像两簇不熄的火焰。他走到办公桌前,目光直接落在那份摊开的报告上。“具体的轨道模型和频谱分析呢?”他问身后的研究员小王。
“李老,李顾问,模型在这里。”小王立刻上前,将笔记本电脑放在桌上,熟练地调出一个复杂的动态三维模拟图。屏幕瞬间被一片深邃的黑色背景占据,接着,无数细小的、闪烁着蓝光的点状物开始出现,它们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极其精密的轨道参数,一层层、一片片地环绕着屏幕中央那颗蓝色的地球模型旋转、交织,最终形成了一张覆盖全球、密密麻麻、令人头皮发麻的巨大网络。无数条代表通讯链路和数据流的白色虚线在这些“卫星”之间穿梭,构成了一张无形却似乎无所不在的天罗地网。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报和公开数据分析,”小王的声音带着专业性的冷静,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不断放大、旋转着模型,“‘天网’计划的核心是构建一个由数万颗甚至可能超过十万颗小型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巨型星座。其宣称的民用目标是提供全球无死角的高速互联网接入,尤其覆盖偏远地区。但……”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其潜在的战略和军事价值,远超其民用意义。”
李玄策和李长庚的目光都紧紧锁定在屏幕上那令人震撼的“天网”模型上。李玄策的眉头锁得更深,他走到桌后,双手撑在桌沿,身体微微前倾,仿佛要穿透屏幕,看清那每一颗卫星背后隐藏的意图。
“军事价值?”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像投入静湖的石子。
“是的,李顾问。”小王推了推眼镜,调出另一份图表,“首先,是通讯霸权。一旦建成,它将完全掌控近地轨道的通信资源,形成事实上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垄断。战时,可以瞬间切断或干扰特定区域甚至全球的民用及潜在军事通讯,包括我们的导航、指挥系统。其次,是侦察监视能力。数万颗卫星,每一颗都可以视为一个高悬于顶的‘眼睛’,配合先进的遥感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对全球地表近乎实时的、高精度的监控,任何大规模军事调动、设施建设都难以遁形。第三,是潜在的武器化平台。虽然目前尚无明确证据,但其快速部署、低成本、高冗余的特性,使其极易被改造成动能打击武器(如‘上帝之杖’概念)或电子战平台的载体。第四,也是我们最担忧的一点——轨道资源抢占。近地轨道空间和频谱资源是有限的,‘天网’计划以如此庞大的规模抢先占位,实质上是在进行太空‘圈地’,挤压后来者的发展空间,形成‘先占永占’的局面。”
小王的话音落下,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电脑风扇发出轻微的嗡鸣。窗外,一阵风吹过,松枝上的积雪簌簌落下。
李长庚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带着白雾,打破了沉默。他走到屏幕前,手指点着其中一条密集的轨道带:“关键是这个速度和规模。他们计划在极短时间内发射部署完成,这背后体现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一种争夺未来主导权的急迫性和战略性决心。玄策,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制天权’争夺战的序幕!战场,已经从地面、海洋、天空,延伸到了我们头顶这片最后的边疆——太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