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松年指着"银器非遗馆"的方向:"文旅司说俺们的银器'样式老旧,工艺粗糙',不让俺们在馆里卖,他们请了外地工厂做塑料银饰,喷上银漆,刻上些看不懂的花纹,就说是'畲族非遗',卖得比俺们的真银器还贵。"他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银镯,镯身上的算筹纹是"水"字,"这是俺阿爸给俺阿妈打的定情镯,戴了三十年,越戴越亮,文旅司的人来看过,说'太简单,没有观赏性',可这才是俺们畲族的根。"银镯在他手里转动,反射着从木窗透进来的天光,纹路深处还留着阿爸当年打制时的指痕。
朱静雯调出文旅司拨给阳建县的三十万文旅款明细:"其中十五万两用于'畲族文化展示工程',实际支出显示,十二万两花在了购买塑料银饰和音响设备上,两万两给了表演团队,真正用于扶持畲族银匠的,只有一万两,还被文旅司以'培训经费'的名义扣了四千两。"她的机械义眼闪过银匠们的联名信,信上用汉、畲两种文字写着:"我们不要塑料银饰,我们要传承真手艺;我们不要表演的套路,我们要活下去的门路。"信的落款处,有二十七个红手印,其中就有蓝松年和蓝阿妹的。"这些手印的生物电显示,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朱静雯的声音有些沉重,"再这样下去,畲族银锻这门手艺,恐怕就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
午后,我们乘高铁前往平延府剑平县。与宁建府三县的喧嚣不同,剑平县的文旅项目透着股实在劲儿。沿着剑溪两岸的古驿道,没有花哨的量子广告牌,只有洪武年间遗留的茶亭、马厩,茶亭的柱子上刻着"过客歇脚,茶水免费",马厩的石槽里还能看见当年马蹄留下的凹痕。村民们在茶亭里摆着竹桌竹凳,桌上放着自酿的米酒、熏得油亮的腊肉、刚蒸好的米糕,没有明码标价的招牌,只有块小木牌写着"随意打赏,钱物皆可"。一个穿着青布衫的老汉正坐在茶亭角落编竹篮,见我们进来,笑着递过一碗米酒:"姑娘尝尝?自家酿的,用剑溪的水、后山的糯米,喝着不打头。"
县议事会主席老郑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手里拿着本厚厚的账册,见我们打量茶亭的布置,主动解释:"俺们这没请文旅司插手,就按《秀英思想》里的'共生'原则搞——游客来不光是看景,是跟俺们过日子。"他翻开账册,上面用算筹记着收支:"均平十九年冬,游客打赏共计白银一百三十五两,换物折合白银二十两,合计一百五十五两。支出:修茶亭屋顶三两,给老艺人传艺津贴十两,买糯米酿酒原料二十两,剩下的一百二十二两,给村里修了水渠,解决了三亩梯田的灌溉问题。"账册的每一页都盖着村议事会的红章,旁边贴着村民代表的签名,最末一页画着个简单的柱状图,一边是"游客满意度",一边是"村民收入增长",两条线都在稳步上升,交点处写着"民心"。
我们跟着老郑沿驿道往前走,看见几个游客正跟着村民学舂米,木杵撞击石臼的声音"咚咚"作响,与远处的溪流声、鸟鸣声混在一起,格外动听。一个戴眼镜的年轻游客举着手机拍摄,镜头里的村民笑得淳朴:"这比那些网红景区有意思多了,能真正摸到当地的生活。"老郑指着驿道旁的公示栏,上面贴着张红纸,用毛笔写着"游客须知":"1. 可参与农耕、制茶、编织等劳作,体验后可自愿打赏;2. 购买特产请直接找村民,价格随行就市,不设'景区价';3. 垃圾请自行带走,剑溪的水要留给子孙喝。"红纸的右下角,盖着剑平县议事会的印章,没有"文旅司"的痕迹。
从剑平县往南走三十里,就是沙县。这里的文旅项目更接地气,依托闻名闽省的小吃文化,在古街设了"小吃工坊",工坊没有华丽的装修,就是普通的民居改造而成,门口挂着块木牌:"跟着阿婆学做扁肉"。八十岁的陈阿婆正站在灶台前,手把手教游客调扁肉馅:"三分肥、七分瘦,剁的时候要顺着纹理,不然不劲道;酱油要用本地的晒油,加一点点糖,提鲜。"游客们围在灶台边,有的笨拙地捏着扁肉皮,有的举着勺子试馅料咸淡,厨房里的蒸汽裹着肉香,弥漫在整条古街。
工坊的后堂连着村办的酱料厂,几个村民正忙着装瓶,瓶身上贴着"沙县扁肉专用酱——村集体工坊出品"的标签,没有花哨的包装,只有简单的原料表:"晒油、冰糖、八角、桂皮、本地辣椒。"村支书蹲在酱料厂的院子里,和村民一起清点瓶装数量,见我们进来,擦了擦手:"文旅司去年来考察,说要给俺们搞'小吃博物馆',修展厅、搞解说,还要收门票。"他咧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俺们议事会讨论后觉得不实在——小吃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摆的。就搞了这个工坊,游客学做小吃,觉得好吃就买酱料,收入归村集体,上个月用赚的钱给村里小学换了新桌椅,孩子们现在不用趴在裂了缝的木板上写字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