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二十六年三月初三,京北市的春风终于吹散了残雪,皇宫的小菜园里冒出了嫩绿的青菜芽,马秀英生前种的那棵老槐树抽出了新枝,檐下的风铃洗去了白霜,又开始叮咚作响,只是这一次,声音里裹着暖意,像在为一场特殊的“盛宴”奏响序曲。清晨的阳光透过宫墙的琉璃瓦,洒在“皇宫食堂”的木牌上,牌上的红漆是新刷的,下面添了行小字:“皇宫食堂就是百姓的食堂——均平二十六年春”。
我站在食堂门口,看着工作人员忙着摆桌椅,木桌上铺着蓝白格子的桌布,是京北市纺织厂女工们新织的,边角还带着棉线的温热。朱静雯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常服,正和食堂师傅核对菜单,她手里的清单写得密密麻麻:“10元自助:红烧肉、炒青菜、小龙虾、大龙虾、烤肉串、烤鱼、汉堡、光饼、春卷、炒土豆丝、烤鸭、薯条、炸鸡、牛排、猪排、羊肉汤、猪肉炖粉条、红烧猪脚、炸猪脚、三文鱼刺身、油条、烤生蚝、奶茶、西瓜汁、苹果汁、豆腐羹、臭豆腐、香蕉、苹果、排骨汤……”每念一个菜名,她的眼角就弯一下,像数着自家餐桌上的饭菜。
“姑母,您看这菜单够不够?”朱静雯把清单递给我,指尖在“小龙虾”“大龙虾”上停了停,“师傅说海鲜是东山省渔民今早送的,新鲜得很;光饼是闽省师傅特意来做的,说要让百姓尝尝家乡味。”我看着清单上从家常菜到地方小吃、从热菜到甜品的丰富品类,笑着点头:“够了,比咱家年夜饭还丰盛。不过这10元自助,能保本吗?”
食堂张师傅凑过来说:“议事长放心!食材都是事务院统一采购的,渔民直供海鲜,农户直送蔬菜,省了中间商的差价;师傅们都是宫里的老厨子,现在轮岗来食堂掌勺,工资由政务经费出,不占百姓一分钱。10元够保本,还能略有结余,结余的钱就存着,以后给老人孩子加个菜。”他指着墙上的价目表,红纸上用毛笔写着“自助套餐10元/位,60岁以上老人、12岁以下儿童5元/位,残疾人免费”,字迹工整又热闹。
这事儿的由头,其实源于马秀英的临终遗言。她在糙纸上写“皇家的地要产粮,皇家的食堂要冒烟,别让宫墙把民心隔开”,守灵时我们反复琢磨这句话,朱静雯说:“祖母是想让皇宫离百姓再近些,宫墙里的烟火气,本就该和街巷里的连在一起。”于是议事会一拍即合:开放皇宫食堂和全国议事会食堂,让百姓能走进宫墙,尝尝“皇家食堂”的滋味,价格定在百姓能接受的10元自助,食材新鲜、品类丰富,不搞特殊,不设门槛。
消息传开后,京北市的百姓早早就来了。清晨六点,食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提着菜篮子的大妈,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戴着安全帽的工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石洼村的乡老王伯被孙子扶着,手里攥着5元钱,笑得满脸褶子:“活了七十岁,还能进皇宫吃顿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西乡村的张奶奶提着个空饭盒,说要给家里的重孙子带块烤鸭:“听说宫里的师傅手艺好,让孩子也尝尝。”
七点整,食堂门正式打开,百姓们排着队走进来,眼睛里满是好奇和欢喜。有人轻轻摸了摸桌布,说“这布真厚实”;有人对着墙上马秀英的画像鞠了一躬,说“谢谢太后娘娘,让我们能进皇宫吃饭”;孩子们则被玻璃柜里的小龙虾、大龙虾吸引,趴在柜台上数“一只、两只、三只……”
我和朱静雯、常静徽找了个靠窗的桌子坐下,桌上的餐盘里装满了菜:我夹了块红烧肉,肥而不腻,是小时候家里的味道;朱静雯剥着小龙虾,辣香扑鼻,她说“这味儿和林州夜市的一样地道”;常静徽喝着排骨汤,汤里的玉米炖得糯糯的,她笑着说“比御膳房的还暖心”。邻桌坐着一对年轻夫妻,丈夫是建筑工人,妻子抱着刚会走路的孩子,男人给妻子夹了块牛排:“你多吃点,平时舍不得买的,今天10元管够。”妻子给孩子喂了口西瓜汁,孩子咯咯地笑,汁水沾了满脸。
“议事长!”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是闽省来的李大姐,她手里举着个光饼,饼里夹着炒土豆丝,“这光饼和我老家的一个味!师傅说他是福州人,特意来给百姓做家乡菜的。”她身后跟着宁辽省的渔民赵大哥,他正啃着红烧猪脚,油汁滴在桌布上,他不好意思地擦了擦:“这猪脚炖得烂乎,我牙口不好都能吃,10元能吃到这么多海鲜、肉菜,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食堂里渐渐热闹起来,充满了碗筷碰撞声、谈笑声、孩子的嬉闹声。穿校服的学生们围在烧烤区,等着师傅烤牛排;大妈们在水果区挑苹果,说“这苹果比菜市场的甜”;老人们坐在角落,慢慢喝着羊肉汤,说“这汤暖到心里了”。食堂师傅们忙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累点也值,看百姓吃得开心,比给皇上做饭还高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