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二十七年正月,京北市的严寒到了极致。温度计的水银柱像被冻僵的蛇,死死趴在零下十五度的刻度上,街头的积雪被寒风压实,冻成了厚厚的冰壳,行人踩上去发出“咔咔”的脆响,仿佛随时会裂开一道缝。议事院的回廊里,寒风像脱缰的野兽一样呼啸,卷着雪粒狠狠拍打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听得人心头发紧。
我的办公桌上,摊着各地送来的农业简报,米黄色的纸页上,红色的批注格外刺眼:“南河省露天蔬菜冻伤率达70%”“东山省小麦幼苗冻死面积超30万亩”“蒙古自治省牧草冻枯,牲畜越冬饲料缺口20万吨”……每一份都透着寒冬的残酷。只有最上面一份简报例外,牛皮纸封面上印着“大明科学院农业科研院急报”,旁边用绿笔画着个小小的幼苗图案,嫩生生的,在一片红色批注中透着暖意。
“议事长,农业科研院有重大突破!”老李顶着风雪冲进办公室,他的貂皮帽子上积着厚厚的雪,一进门就化成水珠顺着帽檐滴落,在地板上洇出一小片湿痕。他手里举着那份绿色幼苗图案的急报,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们研究出了节能大棚技术!不用烧煤、少用电,全靠自身循环就能保温,哪怕外面零下二十度,棚里照样能种蔬菜、产粮食,产量还不低!”
我连忙接过急报,指尖抚过“节能大棚”四个字,纸页因反复翻阅而有些发皱。报告里附的图纸清晰地画着大棚的结构:外层是一层银灰色的新型保温膜,标注着“锁温防霜”;顶部铺着深蓝色的太阳能板,线路连接着棚内的照明灯和通风扇;地下埋着一圈黑色的循环水管,箭头标示着“地温循环”;棚角还有一块方形区域,写着“生物增温区”——整个系统像一个精密的生命体,几乎不依赖外部能源,真正做到了报告里说的“不节气、多产粮”。
“太好了!”我“腾”地站起身,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窗外的风雪似乎都因这消息柔和了些,“小冰河期最愁的就是露天种植受冻,百姓冬天没新鲜菜吃,来年粮食可能减产。有了这节能大棚,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菜、产出粮食,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就稳了!”我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厚大衣,纽扣扣得飞快,“走,去科研院看看,这暖棚到底是啥模样,能不能真给百姓过冬添底气!”
赶到大明科学院农业科研院时,门口的积雪已被科研人员扫开一条宽宽的通路,路两边堆着半人高的雪堆,像两排站岗的哨兵。路边的宣传栏里贴着节能大棚的示意图,围满了戴棉帽、裹围巾的科研人员,他们指着图纸小声讨论,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院长周教授迎上来,他裹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眼镜片上结着一层薄霜,却难掩眼里的光:“议事长,您可算来了!暖棚里的菜刚浇完水,正旺着呢,保证让您眼前一亮!”他搓着冻得发红的手,领着我们穿过刺骨的寒风,来到试验大棚前。
大棚的入口挂着厚厚的棉门帘,像北方人家过冬的门帘一样厚实。周教授掀开棉门帘,一股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暖意瞬间裹住全身,与外面的严寒判若两个世界。我下意识地脱了手套,棚内的温度计显示二十二度,比外面高了三十七度!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气、蔬菜的清香,还有一丝淡淡的有机肥味,好闻得让人精神一振。
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住了:整齐的田垄上,绿油油的生菜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油亮的黄瓜顺着藤蔓垂下来,顶花还新鲜地翘着;饱满的番茄挂满枝头,红的像小灯笼,绿的像翡翠球;甚至田垄尽头还有几垄小麦,叶片青翠得能掐出水来,正抽出嫩嫩的麦穗。阳光透过保温膜洒下来,给每片叶子、每个果实都镀上了一层金边,几个科研人员正蹲在地里,用小巧的仪器测量土壤湿度,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这就是我们研发的‘寒地节能循环大棚’,”周教授指着棚顶的太阳能板,声音洪亮得盖过了通风扇的轻响,“您看,外层用的是咱们自主研发的‘双芯保温膜’,内层是锁温层,能把棚内热量留住90%以上;外层是防霜层,哪怕外面结满冰花,膜内侧也不会起霜。这膜的保温效果比普通大棚的塑料膜强三倍,晚上就算外面零下二十度,棚内温度也掉不了五度。”
他领着我们走到棚顶下,指着那些深蓝色的太阳能板:“这些是高效晶硅板,每平方米每天能发一度电,足够棚内的LED生长灯、通风扇和小型水泵用。我们还配了储能电池,阴雨天能存三天的电,保证棚里设备不断电。”说着,他弯腰掀开地面的一块盖板,露出下面埋着的黑色水管:“这是地温循环系统,水管连接着棚外的地温集热板,能把地下十五度左右的恒温引到棚内,冬天给棚升温,夏天还能降温,一举两得。”
走到棚角的堆肥区,周教授掀开覆盖的秸秆,里面立刻冒出微微的热气,还能看到细碎的白汽往上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生物增温区’,”他用手拨了拨里面的秸秆和粪便混合物,“秸秆、菜叶、牲畜粪便这些农业废料,在这儿发酵产生的生物热,能让棚温再升三度左右,一年下来能省不少电。而且发酵完的废料是上好的有机肥,给菜施肥不用买化肥,又省一笔钱,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