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二十九年一月初,汝吉村的春雪还没完全化透,青稞地旁的田埂上却已经挤满了人——冻土刚解冻,正是种春小麦的好时候。我穿着粗布棉袄,裤脚卷到膝盖,沾着新鲜的泥土,手里攥着一把麦种,跟着多吉大叔蹲在地里,听他讲春播的窍门:“朱议事长,这春小麦得种得浅,冻土刚化,种深了芽顶不出来;每穴丢三粒种子,留苗的时候选壮的,弱的拔掉,这样亩产才能高。”
多吉大叔边说边示范,手指在冻土上戳出一个小坑,丢进三粒麦种,再用脚轻轻踩实:“您看,就这么深,太深了不行,太浅了鸟会啄。去年咱们村种的春小麦,就是因为种深了,出苗率低,后来补种才赶上收成,今年可得注意。”
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冻土上戳坑,可冻土硬得很,手指戳得发红,才戳出一个小坑。多吉大叔看不过去,递过来一把小锄头:“用这个,省劲!您别跟冻土较劲,顺着土缝戳,又快又省力。”我接过小锄头,果然顺手多了,没一会儿就种完了一垄。风裹着雪粒吹过来,打在脸上有点凉,可额头上的汗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泥土里,很快就被冻土吸了进去。
“朱议事长,歇会儿吧!”卓玛大姐挎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热酥油茶和青稞饼,“刚化冻的地寒,别冻着腿。”她把茶碗递到我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粗瓷碗传过来,暖得人心头发热。我接过茶碗,喝了一口酥油茶,甜中带着奶香,驱散了身上的寒气。
旁边的次仁村长正带着村民们平整土地,他手里拿着犁,吆喝着牦牛往前走,犁尖划过冻土,翻出新鲜的泥土。“朱议事长,今年咱们要种五亩春小麦,还想在暖棚里种点黄瓜、茄子,卓玛大姐说孩子们爱吃炒茄子,咱们得让孩子们在夏天吃上新鲜菜!”次仁村长的声音洪亮,顺着风传过来,带着丰收的期待。
我看着眼前的春耕景象——村民们有的撒种,有的犁地,有的浇水,牦牛在田埂上慢悠悠地走,孩子们提着小篮子,帮着捡地里的石头,整个青稞地都浸在忙碌又踏实的氛围里。突然想起去年冬天,这里还是一片雪地,村民们靠马拉雪橇运货,考驾照要翻四座雪山;现在,隧道通了火车,驾考中心能在家门口考驾照,医院能看老寒腿,消防司有了雪地消防车——这些变化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一锄头一锄头挖、一筐土一筐土搬、一粒种子一粒种子种出来的。
正想着,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我抬头看去,只见静雯穿着藏青色的工装服,裤脚沾着泥,手里抱着一捆玉米秆,正跟着丹增往暖棚的方向走。她看见我,笑着挥手:“姑母,暖棚里的春玉米熟了,丹增说要赶紧拔了,不然会老,我来帮忙!”
我放下手里的麦种,跟着她往暖棚走。暖棚里的温度比外面高不少,刚走进去就觉得暖洋洋的,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翠绿的叶子间挂着饱满的玉米棒,剥开外皮,金黄的玉米粒像珍珠一样,透着甜香。丹增蹲在玉米秆旁,手里拿着镰刀,正割玉米秆:“朱主事,您小心点,玉米叶边缘尖,容易划手。”
静雯点点头,学着丹增的样子,蹲下身子,握住玉米秆的根部,轻轻一掰,玉米棒就下来了。她把玉米棒放进竹筐里,动作越来越熟练,可没一会儿,手背还是被玉米叶划了几道红印。丹增看在眼里,递过来一副手套:“朱主事,戴上这个,别划着手。”静雯接过手套,笑着说:“没事,这点小伤不算啥,咱们农民种玉米,哪有不被划手的?”
我也蹲下来帮忙,刚掰下一个玉米棒,就听见静雯跟丹增聊天:“丹增,今年暖棚的玉米收成怎么样?能够村民们吃吗?”丹增一边割玉米秆,一边说:“够吃!今年暖棚里种了两亩玉米,亩产比去年多了五百斤,除了村民们吃,还能拿到商业街去卖,换点盐和布料。对了,朱主事,我想跟您提个建议,咱们能不能在暖棚旁边建个烘干房?玉米熟了吃不完,烘干了能存到冬天,不然容易坏。”
静雯眼睛一亮,立刻从口袋里掏出“民心札记”,在上面记下来:“烘干房好!我这就记下来,等全国议事会开了,咱们就把烘干房的事提上议程,让王铁山董事长帮忙建,保证冬天村民们也能吃到干玉米。”丹增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有了烘干房,咱们再也不用怕玉米坏了!”
暖棚里的玉米很快就拔完了,竹筐里装满了金黄的玉米棒。静雯抱着一筐玉米,跟丹增一起往商业街走,准备把玉米送到食堂,让卓玛大姐给村民们做玉米粥。路过正在扩建的商业街时,她看见王铁山带着工人在砌墙,立刻放下玉米筐,走了过去:“王董事长,商业街扩建得怎么样了?啥时候能完工?”
王铁山放下手里的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朱主事,快了!现在正在砌商铺的墙,再过半个月就能封顶,到时候能多十个摊位,还能建个小超市,卖京北来的日用品,村民们买东西就更方便了。”静雯点点头,拿起旁边的砖,学着工人的样子,往墙上砌:“我来帮你们砌,多个人多份力,早点完工,村民们早点用上新商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