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笑着点头,又在黑板上写下“唯心主义基本派别”:“咱们再说说唯心主义,分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唯心主义觉得‘我的想法就是世界’,比如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意思是‘我没看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你们觉得这对吗?”
台下立刻有人摇头,汝吉村的老木匠次仁旺堆说:“不对!俺没看到桑蚕在茧里吐丝,可它照样在吐啊!要是按这说法,俺没看到的木料里有虫,就不管它,木料就全坏了!”
“说得太对了!”李教授接着讲,“客观唯心主义觉得‘世界之外有个超自然的精神在管着’,比如宗教说‘有上帝’,黑格尔说‘有绝对精神’。咱们工人修机器,靠的是机械原理,不是上帝;农民种地,靠的是节气和肥料,不是‘绝对精神’。唯心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帮不了咱们干活。”
接下来,李教授开始讲“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演进”。他先从中国哲学说起:“中国哲学萌芽于夏商周,那时候的人信‘天命’,觉得‘皇帝是天选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说‘仁’,老子说‘道’,墨子说‘兼爱’,这些都是为了帮治国、帮百姓过日子;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变成治国的学问;魏晋有玄学,谈‘有无’;隋唐佛教进来,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宗;宋明理学,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说‘致良知’。这些中国哲学里,也有唯物主义的影子,比如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天的规律不因人而变’,这跟咱们现在说的‘物质规律客观性’是一个意思。”
他又转向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代表,他们想弄明白‘世界是什么’‘人该怎么活’;到了中世纪,哲学变成了‘经院哲学’,天天讨论‘上帝存在不存在’,脱离了实际;近代以后,笛卡尔、康德这些人开始把哲学和科学结合,比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虽然有点唯心,但强调‘思考’,推动了科学发展;再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又结合工人运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才让哲学真正变成了‘干活的工具’。”
讲到“哲学发展规律”时,李教授特意请学员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马占山站起来说:“俺觉得‘生产方式决定哲学’太对了!俺们西北以前靠天吃饭,觉得‘哲学是读书人的事’;现在搞规模化治沙,用机械种树,就得学‘规律’‘矛盾’这些哲学道理,不然治沙没效果——生产方式变了,俺们的想法(哲学认知)也得变!”
张铁林也补充道:“俺们厂以前是手工修机器,老工人靠经验;现在是智能机器,得学编程、学原理,这就是‘科学影响哲学’——科学进步了,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新机器!”
下午的课程,李教授重点讲了“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和“世界物质统一性”。讲到“人的存在矛盾”时,他列举了“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三种矛盾,让学员们对号入座。
江南桑农阿珠站起来说:“俺的‘理想与现实’矛盾可大了!俺想扩大桑蚕养殖(理想),可村里的土地不够(现实);后来用‘辩证思维’想,俺们可以搞‘立体养殖’,楼上养蚕,楼下种桑,既省空间又能循环——这就把理想变成现实了!”
老木匠次仁旺堆则说:“俺的‘有限与无限’矛盾:俺年纪大了(有限),想把木工手艺传下去(无限);现在俺报了自考‘手工艺传承’专业,想把经验写成教材,教给更多年轻人——这样就算俺不在了,手艺也能传下去,有限的生命就变成无限的了!”
在“哲学与方法论”部分,李教授强调:“哲学不只是‘想’,更是‘做’——它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比如‘矛盾分析法’,你们遇到问题时,先找‘矛盾双方’,再看‘怎么转化’。汝吉村搞文旅,一开始游客少(矛盾一方),后来分析原因:一是宣传不够,二是交通不便(矛盾根源),于是做短视频宣传、修了便民路,游客就多了(矛盾转化)——这就是用方法论解决问题!”
讲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时,李教授举了农业科学的例子:“以前‘育种’靠经验(哲学里的‘朴素认知’),现在靠‘基因技术’(科学),但科学还是要靠哲学指导——比如育种要遵循‘遗传规律’(哲学里的‘物质规律’),不能瞎改基因。科学从哲学里分离出来,但永远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最让学员们感兴趣的是“运动与静止”和“时空观”。李教授拿着张铁林带来的齿轮说:“齿轮转的时候是‘绝对运动’,停的时候是‘相对静止’——你们修机器时,得知道‘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要定期检查磨损;‘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停机检修时要抓紧时间,不能耽误生产。要是像牛顿那样认为‘运动要靠上帝推一把’,那你们修机器就该去求神,不是求原理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