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卫军代表、参将王天雷也跟着起身,他的铠甲比旁人厚重,肩上还扛着一门微型火炮模型:“炮卫军的问题在‘指挥乱’!五军都督府让俺们把火炮调去边境防备,可山西卫指挥使却私自把三门红衣大炮调去他的庄园护院,说‘先保自家,再保国家’!俺们去要,他还说‘炮在我这,就是我说了算’——这哪是听令行事?分明是军阀作风!”
堂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有的将领气得拍桌子,有的却低头沉默——显然是自家卫所也有类似的问题。朱静雯突然拔出七星剑,剑尖指着地面的青砖,发出“当”的脆响:“够了!朕的明军,是太祖爷靠‘戚家军纪律’打出来的,是去年抗蒙古部落时靠‘军民同心’赢下来的,不是让你们用来欺压百姓、违抗军令的!今日议改革,就要把这些烂疮剜掉,再给军队种上新的根——根就是《大明国宪典》定的指导思想: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还有朕的百姓思想!”
她把剑归鞘,目光落在我身上:“韵澜姑母,你常说‘军队脱离百姓,就是无本之木’,今日你列席,便说说该如何让这根扎进明军的骨子里。”
我起身走到堂中,把《军中思想教育方案》摊在帅案上,方案封皮是用桑蚕丝织的,印着“明志强军”四个篆字:“要治军中乱象,得从‘思想’和‘纪律’两端抓,再让百姓来监督——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立思想教育的根,设‘明志院’。”我指着方案里的机构图,“这机构隶明军兵事决策议会,不搞现代行政那套,全按大明军制来:设院判两人,从议事会里选懂军事、知民生的议员兼任,比如之前帮兵工厂改工具的李议员,还有去过汝吉村调研的周议员;典籍官三人,从翰林院编修里挑,得会编教材,还得懂怎么把大道理讲成士兵能听懂的话。”
“明志院下分两处:‘讲武训导处’负责培训基层教育官,教他们怎么用战例讲思想——比如讲‘韵澜战术思想’,就说去年抗蒙古部落时,咱们不用强攻,而是帮牧民把羊群赶到安全地带,牧民反过来给咱们当向导,这就是‘灵活用兵少扰民’;‘军志编纂房’要编两本核心教材:《军志三字经》得短、好记,比如‘护百姓,胜亲人;守民主,为家国;抗外敌,不欺邻’,还要配着插图,让不识字的士兵也能看懂;《明志战例集》要选咱们大明自己的事,戚继光抗倭时怎么保护沿海百姓,岳飞治军时怎么‘冻死不拆屋’,再加上去年咱们帮赢州渔民打倭寇的事,让士兵知道‘打仗不是为当官的,是为家乡的百姓’。”
“光有机构还不够,得把思想教育扎到基层。”我翻到方案的职级表,“千户所(约1120人)设‘明志参军’,正六品,跟千户同级——为啥要同级?就是为了能跟千户平起平坐,不用看脸色办事。这参军得从有基层经验的人里选,要么在公社当过管理者,要么在监督协会做过调研,比如之前在江南桑蚕公社帮着协调蚕茧运输的张参军,就很合适。”
“明志参军的活也得具体:每月组织3次‘演武堂讲志会’,不能光念条文,得用士兵身边的事举例。比如讲‘朱静雯百姓思想’,就问士兵‘你们老家的爹娘,要是遇到抢粮的兵,你们怎么办?’再结合戚继光护民的战例,让士兵明白‘咱们当兵,就是护着自己的爹娘乡亲’;还要管着百户所的‘训诫总旗’,把全所士兵的思想动态记在《军情册》里——谁抱怨‘当兵苦’,就跟他说百姓种粮更苦;谁有欺压百姓的苗头,就提前劝诫,劝不听的就报给肃伍卫。”
“百户所(约112人)设‘训诫总旗’,从七品,得是战功老兵来当——比如水卫军里那个救过三个渔民的老旗官王虎,他说话士兵肯听。这总旗不用天天练打仗,主要管思想教化:训练间隙带士兵读《军志三字经》,读一句讲一句,比如‘守民主’,就讲议事会怎么让百姓选代表;晚上组织‘火塘论’,找个实际问题让士兵聊,比如‘怎么帮屯民抢收粮食’,有人说‘调整训练时间’,有人说‘自带镰刀’,最后把这些想法汇总成方案,让‘常静徽组织思想’里的‘互助协作’变成真事。”
“总旗(约50人)设‘勉志小旗’,不用品阶,从识字的什长里选就行。每天晨操后领诵‘三誓’:‘誓护百姓不欺民,誓守军纪不贪财,誓报国恩不忘本’;士兵练累了,就用方言讲‘秀英坚韧思想’——比如讲某士兵在断粮三天的情况下,还帮百姓把陷在泥里的牛车推出来,让士兵知道‘坚韧不是硬扛,是扛着的时候还能帮人’;还要记‘言行簿’,谁私拿了百姓的针线,谁帮百姓挑了水,都记下来,每周报给训诫总旗,好的表扬,差的劝改。”
朱静雯听完,指尖在《军志三字经》的草稿上划了划:“这思想教育,要的就是‘接地气’,不能跟之前的八股军规似的。那纪律监督呢?光有思想,没规矩管着,还是会出乱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