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昌站在原地,眉头皱得紧紧的,手里的钢笔转了好几圈,最后叹了口气:“王代表、方代表说的人才缺口,确实是实情。可均平三十年这么重要的节点,总不能一点纪念活动都没有吧?传出去,百姓还以为咱们不重视这个纪年。”
“搞教育就是最好的纪念!”老王眼睛一亮,从笔记本里翻出张用铅笔写的草稿,上面画着不少涂改的痕迹,“俺们厂的工人跟教育界的老师聊过,琢磨出两套考试方案,您听听合不合适。第一套是‘第一届大明全国高等教育学府招生考试’,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定在六月举行——六月正好是麦收结束,学生们考完试,还能帮家里干几天活。考试科目分三类:一类是政论课,教咱大明的思想;一类是基础课,语文、算数不能少,还得加考地方语言;一类是专业课,根据报考的专业考对应的内容。”
“政论课具体考啥?”我追问,电子屏切换到“教育方案”页面,准备记录细节。老王的建议说到了我心坎里——教育不仅要教技能,更要传信念,让年轻人知道大明的根基是“百姓为本”,不能只学技术,忘了初心。
老王清了清嗓子,掰着手指一条条说:“政论课必须考《大明民主主义》,这是咱大明的根本思想,得让学生知道咱为啥要搞国营粮食、为啥要反对贪腐;然后是《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这几位的思想,全是围绕百姓来的,比如《朱静雯的百姓思想》里说‘皇帝不是坐在皇宫里的符号,是社员的守护者’,学生得把这话记在心里,将来去公社工作,才不会摆架子、忘本;还有《大明国宪典》《刑典》,得让学生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比如挪用国营粮食是啥罪名、伪造明币要判几年,守住律法底线比啥都重要。”
来自京北师范学院的陈教授立刻站起身,她推了推眼镜,手里捧着《中小学政论课教材调研报-告》:“王代表的建议太及时了!我们调研了全国200所中小学,发现82%的学校虽然开了政论课,但教材不统一——有的只教《大明国宪典》,有的没讲《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还有的把地方语言课给停了,改成了算数课。建议借这次招生考试,统一全国中小学的政论课教材,把《大明民主主义》《韵澜思想》这些核心思想纳入必修课,每周至少两节课,期末单独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地方语言课也得恢复,比如江南省教吴语、东海县教江淮官话、蒙古自治省教蒙古语,这样学生毕业后去各地公社工作,能跟社员顺畅沟通,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耽误事。”
静雯坐在我身边,一直认真听着,这时轻轻点头补充:“陈教授说得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去年我去东海县公社,看到孩子们背诵《公社三字经》,‘守粮食,护民生’背得滚瓜烂熟,可问他们为啥要守粮食,不少孩子说‘因为老师让背’——这说明咱们的政论课还没讲透。比如《韵澜思想》里说‘民生不是口号,是每一粒粮食、每一张明币、每一次安全的出行’,得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守粮食是为了不让社员饿肚子,反贪腐是为了不让明币变脏,修地铁是为了让社员赶集更方便。只有把思想和民生绑在一起,学生才会真正认同,将来才会真心为百姓做事。”
赵文昌这时也松了口气,笑着说:“王代表、陈教授的方案确实比阅兵实在。那‘均平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就以教育为主题,比如考试那天,在各考场挂‘均平三十载,教育兴邦本’的标语,既热闹又有意义。不过,除了应届毕业生,公社里的社员、工厂里的工人,想读书咋办?总不能让他们再回高中复读吧?”
“这就是俺要说的第二套方案!”老王立刻接过话,脸上露出笑容,“俺们还建议办‘第一届大明全国高等自学教育学府考试’,面向所有想自学的人——不管是公社社员、工厂工人,还是在家带娃的妇女,只要想考,都能报名。考试时间定在五月底和十月底各一次,五月底考完不耽误夏种,十月底考完不耽误秋收,不影响农活、工作。”
他翻开笔记本的另一页,上面列着详细的专业分类:“自学考试的专业得实用,跟百姓的生活、工作贴得近。第一类是‘大明民主主义类’,对应马克思主义类专业,教《大明民主主义》《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这些,培养公社的宣传员、议事会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懂政策、会传达;第二类是‘农林畜牧类’,细分‘国营粮囤管理’‘高产作物种植’‘草原畜牧防疫’‘茶叶加工’——蒙古自治省的牧民缺防疫人才,闽省的茶农缺加工技术,学了就能用;第三类是‘民生类’,包括‘交通维护’‘水电维修’‘明币鉴定’‘食品检测’——快速公交车的维修、公社的水电故障、市场上的假明币,都需要这类人才;第四类是‘文化类’,教‘地方戏曲’‘民间故事收集’‘公社宣传文案写作’,让咱大明的文化能传下去,让社员的日子除了干活,还有乐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