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四门课程的理论设计,代表们一条条敲定:
《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60%理论,要分三大模块:“群众史观”(结合西乡村反拐中百姓的线索收集、黄村修渠的集体协作)、“实践论”(用京北高铁站护童核验、闽省港口反拐的案例,讲“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民生整体观”(串联各省民生案例,讲“护童、种麦、织锦都是大明民生的一部分”),剩下40%实践课,要让学生跟着工农代表去麦田、织坊调研。
《韵澜思想》《秀英思想》《常静徽思想》作为原理课的延伸,理论占比同样60%:《韵澜思想》重点讲“实践三步法”的理论逻辑,教学生“为什么调研要先听百姓说、再分析、最后验证”;《秀英思想》聚焦“工农权益的理论基础”,拆解“为什么织工要算清工时、麦农要争取合理收益”;《常静徽思想》深入“基层治理的理论方法”,讲“为什么少数民族议事制能落地、为什么护童岗要村民轮流值守”。
《品德与法典》的60%理论,要紧扣《大明国宪典》的民生条款,逐条讲“条款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场景”——比如第28条“工时保障”,要讲“为什么八小时工作制符合工农需求”,还要教“怎么用这条算织工的超时工钱”;第35条“儿童权益”,要讲“为什么儿童安全员制度是法典的延伸”,教“怎么用这条拟乡村护童公约”。
《朱静雯的百姓思想》的60%理论,核心是“百姓需求优先”的三层逻辑:“听百姓说”(理论讲“为什么要蹲在麦场听老农意见,不是在办公室发问卷”)、“帮百姓算”(教“怎么用民生数据算护童岗补贴、麦种增产收益”)、“让百姓选”(讲“为什么护童岗值守时间要村民投票定,不是干部拍板”),案例全是西乡村、黄村的真实民生事件。
“学生考核也得改!”林织娘作为工农女性代表,提出了关键意见,“不能光考背书,得考‘理论用得对不对’——每学期要交一份6000字的理论分析报告,结合四门课的核心理论,分析一个民生问题,比如‘用《秀英思想》分析织工工资低的原因’;还要交一份实践报告,比如‘用《品德与法典》帮织工拟维权方案’,工农代表要参与评分,不合格的得重修理论课。”
马淑贤补充了少数民族的考核细节:“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论报告,可以用本民族语言写,案例也可以选本民族的——比如彝族学生可以写‘用《常静徽思想》分析山地球队的组织方法’,这样理论才接地气。”
下午两点,投票环节开始。近两百名工农代表举起手里的麦秆投票牌(黄村麦农做的,象征工农民意),全票通过《高等学府思想品德与大明民主主义理论课建设标准》。散会时,赵麦围把《大明民主主义原理》递给汉武大学的代表:“记住,这书里的理论,不是给官看的,是给工农用的,教出来的学生,得能帮俺们种好麦、护好娃、织好锦。”
半个月后,汉武大学的“大明民主主义学院”正式挂牌,院长是黄村的张大叔(工农代表),副院长是苏省的织工李姐。学院的第一堂《大明民主主义原理》课,张大叔没带课本,而是带了一把麦镰和黄村的修渠图纸:“今天讲‘群众史观’,俺们不说旧朝的事,就说黄村修渠——当时技术员说要修混凝土渠,要花五万明币,老农们说‘用竹筐装石头堵缺口,只要一万’,最后按老农的法子办,不仅省钱,还快了半个月。这就是群众的智慧,是咱们理论的根。”
学生们跟着张大叔去黄村麦场,用《韵澜思想》的“实践三步法”调研麦种需求:第一步,蹲在麦垛旁听老农说“要抗湿、早熟”;第二步,用《大明民主主义原理》的“客观规律”分析,黄村多雨,早熟麦能避开梅雨;第三步,选了三个麦种试种,最后“民生2号”麦种亩产多了两百斤——这就是理论落地的样子。
京北百姓大学的《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课上,王婶(护童员,工农代表)给学生们讲“听百姓说”:“去年西乡村设护童岗,一开始定的是‘每天值守四小时’,老农们说‘早上六点要下地,没法值守’,后来改成‘早班七点到九点,晚班六点到八点’,还加了‘值守一次给五明币补贴’,这样才没人缺席。你们学理论,就得记住,百姓的话比条文重要。”
三月初,全国议事会组织督查,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苏省织工专科学校的学生,用《秀英思想》的“工农权益理论”,帮织工算清了“织带花纹的云锦,工时该多算两小时,工钱能多拿三币”;川省凉山的彝族学生,用《常静徽思想》的“基层治理理论”,帮山寨拟了“火塘护童议事会”制度,寨老们都说“这理论懂俺们”;汉武大学的学生,用《品德与法典》的理论,帮西乡村完善了护童岗规章,加了“村民可随时查岗”的条款,王婶笑着说“这才是学了能用的理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