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帮三名核心匪徒落网,并起获大量赃物罪证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一夜之间便传遍了整个虔化县城,并迅速向周边乡镇扩散。尤其是那些常年奔波于古驿道上的行商、脚夫,以及沿途村落的百姓,闻此讯息,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压在心头多年的阴霾,终于被这股正义之风吹散。
县衙对此案进行了公示,详细列举了匪徒的罪行与伏法过程,并对捕头周正及一众衙役予以嘉奖。当然,公告中也未曾忘记提及脚夫陈阿福的机警与勇敢,以及他在两次事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阿福一时间成了县城中小有名气的人物,但他依旧本分地做着他的脚夫,对于赞誉,只是憨厚地笑笑,将功劳大多归于张老捕头的英灵庇佑和周正等人的奋力追捕。
而真正引发更大反响的,是随着案件细节的流传,那位二十年前为救脚夫而壮烈殉职、二十年后英灵不泯、再次显灵示警救助脚夫的老捕头张勇的事迹,被重新挖掘出来,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为传播。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着那个雨夜荒祠中泥塑开口的神异,谈论着张老捕头跨越生死的忠诚与守护。
感念其恩德与英烈,由河湾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牵头,附近几个村落的村民,以及不少常走古驿道的商队、脚行,自发地募集了一笔款项。他们决定,要为张老捕头,也为那座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土地祠,做点什么。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吉日,一支由村民、匠人、以及自愿前来帮忙的脚夫行商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上了山腰处的土地祠。沉寂了二十年的荒僻之地,第一次变得如此热闹而充满生机。
匠人们首先动手,对祠堂进行了彻底的修缮。漏雨的屋顶被仔细检查,坏掉的椽子瓦片被更换,铺设上了新的茅草(有些富户捐了瓦片,但为保持原貌,大多仍用加厚茅草);斑驳坍塌的墙体被用混合了草茎的黄土重新填补、抹平;歪斜欲倒的大门被修整加固,重新安装;祠堂内的蛛网灰尘被清扫一空,破损的神台也被修复。
然而,这次修缮的意义,远不止于恢复一座祠庙的建筑功能。人们请来了镇上最好的塑像师傅,不仅按照传统样式,重新塑造了一尊慈眉善目、手持藤杖的土地公神像,恭恭敬敬地安置于正位神台之上;更在土地公神像的侧旁,特意增塑了一尊人像!
这人像并非神只,而是一位身着宋时公服、腰挎佩刀、面容刚毅、目光炯炯有神、昂首挺胸的捕快形象!他微微侧身,仿佛正时刻关注着祠外的古道,守护着往来行人。塑像的底座上,清晰地刻着一行字——“故捕头张公勇之位”。
自此,这座祠堂不再仅仅是祭祀土地的神祠,更成为了一座纪念平民英雄的殿堂。张老捕头的事迹,被匠人用简练的文字和图画,刻绘在祠内的墙壁上,让每一个前来的人,都能直观地了解那段悲壮而光荣的往事。
祠堂修葺一新,重新开放的那一日,可谓盛况空前。县令大人亲自题写了“护路英祠”的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周正率领众多衙役前来祭拜。附近村落的百姓几乎倾巢而出,带着香烛祭品,表达对土地公的敬意,更是对张勇老捕头的缅怀与感激。过往的商旅脚夫,更是将此祠视为必拜之地,都会进来上一炷香,祈求平安,也表达一份对守护者的敬意。
陈阿福自然是这群人中最常出现的一个。他依旧奔波于驿道,每次路过,必定入祠。有时是清晨,有时是黄昏。他会为土地公和张老捕头的神像拂去尘埃,添上灯油,然后点燃三炷香,静静地站立片刻,如同与一位熟悉的长辈交谈。他会说说路上的见闻,说说如今的太平,说说心中的感念。
他也常常去看望王婆婆。祠堂重修后,王婆婆的精神明显好了许多,脸上多了笑容。阿福每次去,都会给她带上一些镇上有名的软糯点心,或是扯上几尺厚实的棉布。两人坐在修缮一新的祠堂门廊下,看着络绎不绝前来祭拜的人群,王婆婆眼中含着泪光,却是欣慰的泪。她会拉着阿福的手,反复说着:“好啊……好啊……老头子他,值了……大家都记着他呢……”
阿福不仅自己祭拜,也乐于向那些初来乍到、对此地传说好奇的人们,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从他如何在雨夜被困,如何听到泥塑示警,如何与匪徒周旋,到最终官差如何雷霆出击、恶徒伏法,再到张老捕头当年的英勇事迹……他讲述得朴实而真挚,没有过多的渲染,却格外打动人心。他的讲述,与祠内墙上的绘刻相互印证,使得张老捕头的故事与精神,如同祠中不灭的香火,在这古驿道上一代代地传播开来。
这座曾经破败荒凉的土地祠,如今香火鼎盛,人来人往,不仅成为了行旅之人的心灵寄托,更成为了一种侠义精神与感恩文化的鲜活地标,矗立在青山古道之旁,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守护、正义与铭记的故事。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古代奇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