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古驿道上的石板被往来不绝的行人车马磨得愈发光滑,道旁的树木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不知不觉间,几十年光阴悄然流逝。
虔化县城东外的这条古驿道,依然繁忙,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客商与物资。而山腰处的那座“护路英祠”,历经风雨修葺,依旧稳稳地矗立在那里,香火从未断绝。它已然成为这条古道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象征,一个深深烙印在过往行人与当地百姓心中的文化符号。
曾经那个年轻力壮、皮肤黝黑的脚夫陈阿福,如今也已成了两鬓斑白、脊背微驼的老者。他早已不再以脚夫为业,在县城开了间小小的杂货铺子,儿孙绕膝,生活安稳。然而,他有一个保持了数十年的习惯,未曾有一日改变——那便是每隔一段时日,尤其是在张老捕头的忌日与清明时节,他必定会放下铺中的事务,带上儿孙,备好香烛祭品,出城走上那段熟悉的古道,前往护路英祠。
祠内,土地公的神像依旧慈祥,而旁边张老捕头的塑像,虽彩漆因岁月而略显暗淡,但那刚毅的神情、守护的姿态,却从未改变,反而因时光的沉淀,更添几分厚重与威严。
阿福会亲手将祠内打扫一番,然后点燃香烛,在张老捕头的塑像前久久伫立。他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低声絮语,更多的时候,是沉默的凝视。那目光中,蕴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刻骨铭心的感激,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有一种跨越了生死、超越了时空的深切缅怀。
他的儿孙们,自幼便是听着“土地祠泥塑开口救曾祖”的故事长大,对这座祠堂,对张老捕头,有着天然的敬畏与亲近。他们会学着祖父的样子,恭敬地上香、磕头。
有时,会有远道而来的行商,或慕名而来的游人,在祠中歇脚,看到这位白发老者在张老捕头像前如此郑重,便会好奇地上前询问。这时,阿福的眼中便会焕发出一种神采,他会指着祠内墙上的绘刻,用那带着岁月沧桑、却依旧清晰的嗓音,将那段传奇娓娓道来。
从几十年前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开始讲起,讲那尊会说话的泥塑,讲那壶毒酒与那包泛着绿光的毒药,讲那三位面狰狞的匪徒,讲周正捕头的及时出现,讲王婆婆的深情追忆,讲张老捕头二十年前的英勇殉职……故事在他的讲述中,充满了细节与温度,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末了,他总会拉着孙儿的手,望着那尊塑像,对倾听的人们,也是对自己的后人,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们,莫要忘了。这张老捕头,其人虽已逝去多年,然他这一颗守护路人、庇佑乡里的心,却从未曾熄灭过片刻啊!他就在这儿,看着呢。此恩此德,吾辈后人,岂敢有片刻遗忘?”
他的话,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敲打在每一个听者的心上。
久而久之,陈阿福与张老捕头的故事,已然不局限于这座祠堂,不局限于这条古道。它被编成了话本,被说书人传唱,成为了虔化县乃至更广区域里,一则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经典传说。人们在此歇脚时,总会提及那位虽死犹生、继续守护一方平安的英魂,语气中充满了敬仰与信赖。
这座历经沧桑的祠宇,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原本意义。它化作了一座无形的、却巍然耸立于人心的精神丰碑。它无声地昭示着:善良、正义、勇气与牺牲,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品质,纵使历经岁月磨洗,亦不会褪色,反而会愈发璀璨生辉。它也在时刻警示着后人:为非作歹、祸害乡里者,纵然一时猖獗,终将难逃覆灭之下场;而行善仗义、舍己为人者,纵使身躯已殁,其英名与精神亦将永存世间,如同暗夜中的灯塔,光照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守道义,勇毅前行。
这份跨越了生死界限的守护,已然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了一个民族关于是非、关于善恶、关于铭记与传承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火不绝,故事永传,丰碑永驻。
——全文完——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古代奇闻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