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湣王趁机起兵讨伐宋国。宋国百姓四散逃亡,城池无人防守。宋康王逃往魏国,后来死在温地(今河南温县)。
周赧王三十年(丙子年,公元前285年)?
秦王在宛城(今河南南阳)会见楚王,在中阳(今山西中阳)会见赵王。
秦国大将蒙武(蒙骜之父)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池。
齐湣王灭掉宋国后,更加骄横。于是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韩、赵、魏三国,还想吞并东周、西周,自立为天子。
大臣狐咺(hu xuān)直言规劝,被齐湣王在檀台(齐国大道名)大街上斩首。大臣陈举直言进谏,被杀死在东闾(齐国城门名)。
燕昭王则日夜安抚教导百姓,使燕国日益富足强盛。于是与乐毅商议讨伐齐国。乐毅说:“齐国继承了称霸的传统,地广人多,凭我们一国之力难以单独攻取。大王如果一定要讨伐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联络赵国,另派使者去联结楚国、魏国,并且让赵国用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引诱秦国。各国诸侯都对齐湣王的骄横暴虐感到忧虑害伯,因此都争相合谋参与燕国攻打齐国。
周赧王三十一年(丁丑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动员全国兵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大将尉斯离率领军队与韩、赵、魏三晋联军会合。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予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秦、魏、韩、赵四国联军进攻齐国。
齐湣王调集全国军队在济水西岸(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迎战。结果齐军大败。
乐毅让秦军、韩军先行撤回,分出魏国军队去攻占原来宋国的地盘,部署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他自己则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追击齐军败兵。
谋士剧辛劝道:“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我们是依靠诸侯的帮助才打败齐军。应该及时攻占齐国边境的城池来扩大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之利。如今大军经过城邑却不攻打,一味深入腹地以求名声,既无损于齐国,又无益于燕国,反而加深了齐国的仇恨,将来必定后悔。”乐毅回答:“齐王(湣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与臣下商议,废黜贤良之士,信任谄谀小人,政令暴虐,百姓怨恨。现在他们的军队已被击溃,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将背叛(齐王),祸乱从内部爆发,那样齐国就可以被我们攻取了。如果不乘此机会进攻,等到齐王悔悟以前的过失,改过自新,体恤臣下,安抚百姓,那就难以对付了。”于是继续挥师深入。
齐国果然陷入大乱,失去控制。齐湣王逃亡。乐毅率军进入齐国都城临淄,搜刮宝物和祭祀礼器,运回燕国。
燕昭王亲自到济水岸边慰劳军队,颁行奖赏,犒劳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下来继续攻打齐国尚未投降的城邑。
齐湣王逃亡到卫国。卫国国君(卫嗣君)让出自己的宫殿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所需。齐湣王却傲慢无礼,卫国人气愤地攻击他。齐湣王只好离开卫国,投奔邹国、鲁国,仍然面带骄色,邹国人和鲁国人拒不接纳。他只好逃往莒城(今山东莒县)。
楚国派大将淖齿率军救援齐国,淖齿因此被任命为齐国丞相(实际控制)。淖齿想与燕国瓜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历数他的罪状说:“千乘(今山东高青)、博昌(今山东博兴)之间,方圆几百里,天降血雨沾湿衣服,这事你知道吗?”湣王答:“知道。”又问:“嬴邑(今山东莱芜西北)、博邑(今山东泰安东南)之间,大地裂开深及黄泉,这事你知道吗?”答:“知道。”再问:“有人对着宫门哭泣,去寻找却不见人影,走开却又听见声音,这事你知道吗?”答:“知道。”淖齿说:“天降血雨沾湿衣服,是上天警告你;大地裂开深及黄泉,是大地警告你;有人对着宫门哭泣,是百姓警告你。天、地、人都已发出警告,而你却不知警戒反省,怎能不遭到诛杀呢!”于是在鼓里(地名,在莒城附近)杀死了齐湣王。
荀子评论说:?
国家,是天下最有利的工具和最有势力的位置。掌握治国之道并用它来治理国家,就能获得最大的安定、最大的荣耀,积累一切美好的源泉。不用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就会带来极大的危险、极大的祸患,拥有国家反不如没有国家。等到情况坏到极点,想当一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齐湣王、宋康王(宋献公,指宋康王)就是这样的例子。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遵循道义就能称王天下,恪守信用就能称霸诸侯,玩弄权术阴谋就会灭亡。
(阐述“义立而王”)?
领导国家提倡礼义,而不用任何东西损害它。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得到天下,仁德之人也不会去做。(君主)要像磐石一样坚定地把握自己的思想和国家。君主所任用参与国事的人,都是崇尚道义的人;君主颁行于国家的刑法,都是合乎道义的法度;君主所积极主导、率领群臣努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符合道义的事业。这样,臣民就会依据道义来敬仰君主,国家的根本就能确立。根本确立了,国家就安定了;国家安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说:用国家来推行道义,一天就能彰明于天下,商汤王、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遵循道义就能称王天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