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信立而霸”)?
道德虽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道义虽然没有完全做到,然而治理天下的道理大体上具备了,刑罚奖赏的承诺已经取信于天下,臣子百姓都清楚地知道可以信赖(君主)。政令已经颁布,即使看到可能失利失败,也不失信于民;盟约已经缔结,即使看到可能失利失败,也不欺骗盟友。这样,就能兵力强盛、城池坚固,敌国畏惧;国家统一,盟约明确,盟友信任。即使身处偏僻狭小的国家,威名也能震动天下,春秋五霸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恪守信用就能称霸诸侯”。
(阐述“权谋立而亡”)?
领导国家提倡功利,不致力于伸张道义、巩固信用,只是一味追求利益;对内则肆无忌惮地欺诈自己的百姓来谋取小利,对外则肆无忌惮地欺诈盟友来谋取大利。对内不好好治理自己已有的东西,却总想占有别人的东西。这样,臣子和百姓就没有不用欺诈之心来对待君主的了。君主欺诈臣下,臣下欺诈君主,这就造成了上下离心离德。这样,敌国就会轻视它,盟友就会怀疑它,权术阴谋天天都在用,国家却免不了危险削弱,到了极点就会灭亡,齐湣王、孟尝君(薛公)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掌控强大的齐国,不是用来修明礼义,不是用来搞好政治教化,不是用来统一天下,而是一贯地用勾结拉拢、对外扩张作为要务。所以,齐国强大时,向南足以攻破楚国,向西足以使秦国屈服,向北足以击败燕国,在中原足以攻占宋国。然而等到燕国、赵国联合攻打它时,就像摇落枯叶一样轻松,自己身死国亡,成为天下人共同诛讨的对象,后代人讲到恶人坏事必定拿他们作例证(稽:考核,引申为引以为例)。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遵循礼义而玩弄权术阴谋啊。
(结论)?
这三种情况(称王、称霸、灭亡),是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选择的,也是仁德之人必须努力分辨清楚的。善于选择的人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就会被别人制服。
(乐毅伐齐后续)?
乐毅听说昼邑(画邑)人王蠋(zhú)贤能,就命令军队围绕昼邑三十里不得进入。乐毅派人去请王蠋,王蠋推辞不去。燕国人威胁说:“你不来,我们就要屠杀昼邑!”王蠋说:“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烈女不改嫁第二个丈夫。齐王不采纳我的谏言,所以我退隐在乡间耕作。如今国家破灭,君主逃亡,我不能挽救国家,你们又想用武力胁迫我,与其不义地活着,不如一死!”于是把自己的脖子套在树枝上,用力挣扎,扭断脖子而死。
燕国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城池都望风崩溃。乐毅整顿燕军纪律,禁止侵扰掠夺,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尊崇并礼遇他们。减轻赋税,废除暴虐的法令,恢复齐国旧有的良好政策,齐国百姓非常高兴。于是,乐毅派遣左路军渡过胶水、到达东莱(今山东胶东半岛东部);前路军沿着泰山向东直到海边,攻占琅邪(今山东胶南);右路军沿着黄河、济水前进,驻扎在阿城(今山东阳谷东北)、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与魏国军队联络;后路军沿着北海(今渤海)一带安抚千乘(今山东高青)地区;中路军占据临淄镇守齐国都城。在城郊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表彰贤德者的门闾(为其立牌坊),加封王蠋的坟墓。齐国人在燕国得到封地的有二十多人,在燕国都城蓟(jì)获得爵位的有一百多人。短短六个月之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设置为燕国的郡县。
(同年)秦王(秦昭襄王)、魏王(魏昭王)、韩王(韩厘王)在京师(西周都城,今河南洛阳)会面。
周赧王三十二年(戊寅年,公元前283年)?
秦王与赵王在穰(ráng)地(今河南邓州)会面。
秦国攻占魏国安城(今河南原阳西南),军队一度打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才撤回。
(齐法章复国)?
在齐国淖(nào)齿作乱时,齐湣王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jiǎo)家里做雇工。太史敫的女儿看法章的相貌气度不凡,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心生怜爱,常常偷偷送给他衣服食物,并因此和他私通。
王孙贾(齐国大臣)跟随齐湣王出逃,后来找不到湣王的下落。他的母亲说:“你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就倚着家门盼望你;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倚着里巷的门盼望你。你现在侍奉大王,大王逃走了,你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干什么!”王孙贾于是跑到集市上大声呼喊:“淖齿祸乱齐国,杀害了湣王。愿意和我一起去诛杀他的,露出右臂(表示决心)!”集市上跟随他的有四百人,他们一起进攻淖齿,杀死了他。
于是,齐国逃亡的大臣们互相联络,寻找湣王的儿子,想立他为王。法章害怕他们是来杀自己的,过了很久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大臣们便拥立他为齐王(即齐襄王),据守莒城抵抗燕国,并向全国宣告:“新王已在莒城即位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