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掌管礼仪祭祀)将公孙弘的答卷评定为下等。对策呈送武帝后,武帝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提拔为第一,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待诏(等候皇帝召见)。
齐地人辕固,九十多岁了,也以贤良身份被征召。公孙弘斜着眼睛(仄目)恭敬地侍奉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一定要用正统的学问来立论(务正学以言),不要曲解学问来迎合世俗(无曲学以阿世)。”一些儒生很嫉妒诋毁辕固,辕固便以年老为由被免职回乡了。
公孙弘的得宠:?
这时,巴、蜀等四郡正开山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千余里的道路上,戍守和运送粮饷的士兵络绎不绝(戍转相饷)。几年过去了,道路仍未修通,士兵疲惫饥饿、因瘴气湿热而死(离暑湿死者)的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朝廷发兵镇压,耗费巨万却不见成效。武帝很忧虑,下诏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回朝报告,极力贬低开通西南夷毫无用处(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武帝没有采纳。公孙弘每次在朝廷会议上议事,总是陈述几种可能的方案(开陈其端),让皇帝自己选择,不肯在朝廷上当面反驳和激烈争辩(面折廷争)。于是武帝观察到他行为谨慎忠厚,善于辩说(辩论有馀),熟悉法律条文和政务(习文法吏事),能用儒家学说来修饰自己的主张(缘饰以儒术),非常喜欢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升为左内史(京畿地区长官之一)。
公孙弘奏事时,遇到皇帝不同意的事情,他不在朝廷上争辩。经常和汲黯私下请求召见(请间),汲黯先提出问题,公孙弘随后加以阐释补充(推其后),皇帝常常很高兴,他们的建议都被采纳,公孙弘因此日益受宠信显贵。他曾与其他公卿大臣事先约定好某个建议(约议),但到了皇帝面前,却完全背弃(倍)之前的约定而迎合皇帝的旨意。汲黯在朝廷上质问公孙弘:“齐地人多半狡诈而不诚实(多诈而无情实)。当初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反悔了,这是不忠!”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公孙弘说得对。武帝身边的宠臣常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却越发厚待他。
汉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年,公元前129年)?
冬季:开始向商人征收车船税(初算商车)。
郑当时建议开漕渠:?
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开凿一条连通渭水的运河(穿渭为渠),向东通到黄河,这样运输关东的粮食路程短而便捷(漕关东粟径易),又可以灌溉运河两岸一万多顷民田。”第二年春天,武帝下诏征调几万名士兵开凿水渠,按郑当时的方案进行;三年后修通,人们都感到便利(人以为便)。
汉匈战争开端:?
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一带),杀害掳掠官吏百姓。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今山西右玉一带)出兵,各率一万骑兵,在边关贸易点附近攻击匈奴。
卫青打到龙城(匈奴单于庭,今蒙古境内),斩杀俘获匈奴七百人;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被匈奴打败,损失七千骑兵;李广也被匈奴打败。李广被匈奴活捉(生得),把他放在两匹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络而盛卧)。走了十几里地,李广装死,突然跃起跳到一个匈奴少年的马上,夺下他的弓箭,策马向南飞奔,得以逃脱回到汉营。
汉朝将公孙敖、李广送交司法官审判(下吏),依法当斩,两人缴纳赎金后免为平民(赎为庶人);只有卫青被封为关内侯。卫青虽然是奴隶出身(奴虏),但善于骑马射箭,勇力过人;对待士大夫讲究礼节,对士兵有恩德,大家都乐意为他效力,他有将帅之才,所以每次出征都能立功。天下人从此佩服武帝知人善任(服上之知人)。
夏季:大旱,发生蝗灾。
六月:武帝巡幸至雍城。
秋季:匈奴多次侵犯边境,渔阳郡(今北京密云一带)受害最严重。武帝任命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率军驻守渔阳。
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年,公元前128年)?
冬季十一月:武帝下诏说:
“朕屡次诏令有关官员(执事),要推举孝子和廉吏(兴廉举孝),希望形成风气,继承发扬先圣的伟业(绍休圣绪)。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忠信之人(必有忠信);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人(厥有我师)。现在有的郡竟然一个人才也不推荐(阖郡而不荐一人),这说明朝廷的教化未能深入民间(化不下究),而德行深厚的君子(积行之君子)被阻滞,无法让朝廷知晓(壅于上闻)。况且推荐贤人应受上等赏赐,埋没贤人应公开处死(蔽贤蒙显戮),这是古代的原则。你们讨论一下,对不举荐人才的二千石(郡守、国相)官员应如何定罪!”主管官员(有司)上奏:“不推荐孝子,就是不奉行诏令(不奉诏),按‘不敬’罪论处;不发现廉吏,就是不称职(不胜任也),应当免官。”武帝批准了这一奏章(奏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