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上书说:“陛下先前赐下诏书,想派人晓谕罕羌,说汉朝大军将要到来,但汉朝不会诛杀罕羌,以此来瓦解他们的阴谋。臣因此派遣幵羌首领雕库宣扬天子的盛德;罕羌、幵羌各部都已听到了明确的诏命。如今先零羌首领杨玉(凭借)山石树木作为屏障,等候时机进行侵扰,而罕羌并未侵犯我们,(我们)却放过有罪的先零羌,先去攻打无辜的罕羌,这是放过有罪的,诛杀无罪的,制造一个难题(指罕羌被迫反抗),招致双重祸害,实在不是陛下本来的意图。臣听说兵法上讲:‘进攻力量不足的,防守则力量有余。’又说:‘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现在罕羌打算进犯敦煌、酒泉,我们应整顿兵马,训练战士,等待他们的到来。这是坐等敌人前来送死的战术,以逸待劳,才是取胜之道。现在恐怕敦煌、酒泉两郡兵力不足,不足以防守,反而调发他们去进攻,这是放弃了调动敌人的战术而采用了被敌人调动的战术,臣愚昧地认为这样不妥。先零羌想要背叛,所以和罕羌、幵羌化解仇怨订立盟约,但他们内心不能不怕汉军一到而罕羌、幵羌会背叛他们。臣愚见认为,他们的计策常常是想先赶去解救罕羌、幵羌的急难,以巩固他们的盟约。如果我们先攻击罕羌,先零羌必定会去援助他们。现在敌人马匹肥壮,粮食充足,进攻他们恐怕不能造成伤害,反倒让先零羌有机会向罕羌施恩,巩固他们的盟约,聚合他们的党羽。敌人一旦巩固了联盟,聚合了两万多精兵,胁迫其他弱小部落,归附他们的逐渐增多,像莫须(羌)之类的小部落就不容易脱离他们了。这样,敌人的兵力就会越来越多,要诛灭他们,就得花费数倍的力气。臣恐怕国家所受的忧患困扰,将会持续十年之久,而不是两三年就能结束的了。依臣的计策,先诛灭先零羌,那么罕羌、幵羌之类不用动兵就会降服了。如果先零羌已被诛灭而罕羌、幵羌仍不降服,等到来年正月再进攻他们,既符合用兵之道,又是合适的时机。如果现在就进兵,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戊申日(六月二十八日),赵充国呈上奏书。秋季,七月,甲寅日(初五日),宣帝的玺书批复,同意采纳赵充国的计策。
赵充国于是率军推进到先零羌驻扎的地方。羌人因长期聚集驻扎,戒备松懈,望见汉朝大军到来,便丢弃车辆辎重,想渡过湟水逃命,道路狭窄;赵充国则率军缓慢地驱赶他们。有人说:“追逐敌人利于速战,现在行进太慢了。”赵充国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敌人,不可逼迫太急。缓慢追击他们只顾逃跑不会回头,逼急了就会回头拼死一战。”各位军校都说:“对。”羌人争相渡河,淹死数百人,投降和被斩首的五百多人。汉军缴获马、牛、羊十万多头,车四千多辆。汉军到达罕羌地区,赵充国命令军队不得焚烧村落,不得在田中割草放牧。罕羌人听说后,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打我们了!”罕羌首领靡忘派人来说:“希望能让我们返回原来的地方。”赵充国将此事上报,尚未得到回复。靡忘亲自前来归降,赵充国赐给他饮食,派他回去告谕本部落的人。护军以下的军官都争辩说:“这是反叛的敌人,不能擅自放走!”赵充国说:“诸位只想照章办事保全自己,不是为国家忠心谋划啊!”话未说完,宣帝的玺书到达,命令将靡忘按立功赎罪论处。后来罕羌果然没有动用武力就平定了。
宣帝下诏命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寿前往赵充国驻军的地方,在十二月与赵充国会合,共同进击先零羌。当时投降的羌人已有一万多,赵充国估计羌人必定会瓦解,打算撤走骑兵,留下士兵屯田,等待羌人自行衰败。奏书写好还未上呈,恰好接到宣帝命令进兵的玺书。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卬害怕了,派门客劝告赵充国说:“假如真的命令出兵,即使会造成军队覆灭、将领被杀而使国家倾危,将军您坚持己见是可以的。但(现在)只是利与弊的问题,又有什么值得争辩的?一旦不合皇上的心意,派绣衣使者来责问将军,将军自身都难保,还谈什么国家的安定呢!”赵充国叹息说:“这话是多么不忠啊!当初要是采纳我的建议,羌虏能闹到这个地步吗!过去推荐可以先去巡视羌情的人,我推荐的是辛武贤;但丞相御史又奏请派遣义渠安国前去,结果坏了事。金城、湟中地区的谷价每斛八钱时,我曾对耿中丞(耿寿昌)说:‘买进三百万斛粮食储备起来,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了!’耿中丞请求买进一百万斛,结果只买得四十万斛;义渠安国再次出使,又耗费了一半。错过了这两个计策,羌人才敢叛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如今战事久拖不决,四方边境的其他蛮夷如果突然发生动摇,互相乘机而起造反,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妥善处理善后,难道只有羌人值得忧虑吗?我誓死也要坚持我的主张,对圣明的君主是可以讲真话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