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的奏书每次呈上,宣帝都交给公卿大臣讨论。起初,同意赵充国计划的人只有十分之三;后来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宣帝下诏责问先前说赵充国计划不可行的人,他们都叩头认错。丞相魏相说:“臣愚昧不懂军事的利害。后将军(赵充国)多次筹划军事策略,他的意见常常是对的,臣担保他的计策必定可行。”宣帝于是回复赵充国,嘉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同时因为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寿多次说应当进攻,所以对这两种计策都予以采纳,下诏命令两位将军与中郎将赵卬(赵充国之子)一起出兵进攻。强弩将军许寿出击,招降四千多人;破羌将军辛武贤斩杀二千人;中郎将赵卬斩杀和招降的也有二千多人;而赵充国又招降了五千多人。宣帝下诏撤兵,只留下赵充国继续屯田。
大司农朱邑去世。宣帝因为他是一位奉公守法的好官,对他十分痛惜,下诏赏赐他的儿子黄金一百斤,作为祭祀的费用。
这一年,前将军、龙頟侯韩增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丁零族连续三年抢劫匈奴,杀死掳掠数千人。匈奴派出一万多骑兵前去攻打,毫无收获。
汉宣帝中宗孝宣皇帝 神爵二年(辛酉年,公元前60年)
春季,二月,因为凤凰飞临、甘露降落在京师长安,宣帝大赦天下。
夏季,五月,赵充国上奏说:“羌人本可以组织五万人的军队,总计被斩杀的有七千六百人,投降的有三万一千二百人,淹死在黄河、湟水及饿死的有五六千人,算起来逃脱的以及跟随煎巩羌、黄羝羌一起逃亡的不超过四千人。羌人首领靡忘等保证必定能擒获逃散的羌人,请求撤回屯田的部队!”宣帝批准了这一奏请。赵充国于是整顿军队凯旋而归。
赵充国的老朋友浩星赐迎接并劝说赵充国:“大家都认为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出兵攻击,斩杀俘虏众多,羌人因此崩溃。但有见识的人认为羌人当时已处于穷途末路,即使不出兵,他们也必定会自行降服。将军您面见皇上时,应该把功劳归于两位将军的出击,说这不是我这愚笨的老臣所能想到的。这样,您的计策也算没有失算。”赵充国说:“我年纪大了,爵位也已到顶,难道还要为了避嫌、贪图一时虚荣而欺骗圣明的君主吗!用兵打仗,是国家大事,应当为后世树立榜样。老臣如果不用残余的生命向陛下明白陈述用兵的利害关系,一旦死去,还有谁能再来说这些话呢!”最终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向宣帝汇报了。宣帝同意他的分析,下令让辛武贤仍回酒泉担任太守原职,赵充国恢复后将军职务。
秋季,羌人首领若零、离留、且种、儿库共同斩杀了先零羌大头目犹非、杨玉的头颅,连同其他首领弟泽、阳雕、良儿、靡忘等一起率领煎巩羌、黄羝羌等部落四千多人投降汉朝。汉朝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其余人都封为侯、为君。首次设置金城属国,用来安置投降的羌人。宣帝下诏推举可以担任护羌校尉的人选。当时赵充国生病,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四府推举辛武贤的弟弟辛汤。赵充国闻讯后立刻起身,上奏说:“辛汤酗酒成性,不可让他管理蛮夷事务。不如用辛汤的哥哥辛临众。”当时辛汤已经接受了任命和符节,宣帝下诏改任辛临众。后来辛临众因病免职,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五府再次推举辛汤。辛汤多次在醉酒后侮辱羌人,羌人因此反叛,最终应验了赵充国的预言。辛武贤因此深恨赵充国,上书告发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卬泄露朝廷机密,赵卬被下狱审问,自杀身亡。
司隶校尉魏郡人盖宽饶,为人刚强正直,公正清廉,多次冒犯宣帝的旨意。当时宣帝正重用刑法,信任中书宦官(指弘恭、石显等),盖宽饶便上密封奏书说:“如今圣明的大道逐渐衰微,儒家治国之术得不到推行,把受过宫刑的宦官当作周公、召公,把严刑峻法当作《诗经》、《尚书》。”又引用《易传》的话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把天下视为公有(传贤),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把天下视为私有(传子孙)。把天下视为私有的就传给子孙,视为公有的就传给圣贤。”奏书呈上后,宣帝认为盖宽饶心怀怨恨,诽谤朝政,将他的奏书交给俸禄二千石的大臣们讨论。当时执金吾(负责京城治安)的意见认为:“盖宽饶奏书的主旨是想要皇帝禅位给他,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怜悯盖宽饶忠诚正直、忧心国事,因为议论国事不合皇帝心意就被文官(指执金吾等)诋毁迫害,便上书为盖宽饶申诉说:“臣听说山中有猛兽,人们就不敢去采摘野菜;国家有忠臣,奸邪之人就不敢抬头。司隶校尉盖宽饶,居不求安逸,食不求饱足;在朝有忧国忧民之心,退朝有为节操而死的义气;上无许氏、史氏(外戚)那样的亲属倚仗,下无金氏、张氏(权臣)那样的后台托庇;职责在于监察百官,秉公行事,因此结怨众多而朋友稀少。他上书陈述国事,主管官员却用死罪来弹劾他。臣有幸位列谏官之后,官职以‘谏’为名,不敢不说!”宣帝不听。九月,将盖宽饶交给司法官吏审问。盖宽饶在皇宫北门楼下用佩刀自刎而死,众人无不怜惜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