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尽,一辆低调的黑色SUV已驶离城区,沿着蜿蜒的公路,向着东北方向的凌云山驶去。车内,气氛与来时已然不同。除了张三丰与方晓,后排还多了一个安静而坐,眼神中带着新奇与期待的何影姿。她已简单收拾了行囊,与家中父母做了告别,只言明要随一位有学问的先生外出游学一段时日,虽有不舍与担忧,但见识了女儿决心的父母,终究还是选择了支持。
[
车窗外的景色由城市街景逐渐过渡为丘陵田园,嘉陵江的支流蜿蜒相伴,水汽氤氲。
“师父,我们这次要去的就是凌云山吗?”方晓看着导航上显示的目的地,好奇地问道,“这山有什么特别之处?”
何影姿也竖起了耳朵,她对家乡的这座名山虽早有耳闻,但所知也仅限于游客的浅显认知。
张三丰目光望着前方起伏的山峦,缓声道:“凌云山,古称‘玄天观’,乃道门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其山势孤峰突起,高可凌云,故名。更难得的是,此山天然形胜,暗合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各守其位,乃是罕见的天然风水格局,被誉为风水地理的活标本。”
他顿了顿,继续道:“自东汉起,此地便道、佛、儒三家并存,宫观庙宇林立,和谐共处。唐代道门高人袁天罡、李淳风曾在此留下足迹,甚至……”他语气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我这一脉的某位先贤,亦曾于此修行悟道。”
他并未直言自己,但提及此,神识中那丝源于凌云山的召唤感愈发清晰,带着一种熟悉的道韵,仿佛穿越了六百载时光,在呼唤故人归来。
“道、佛、儒三家共存?”何影姿轻声重复,她生于制笔之家,对传统文化天然亲近,“就像制笔一样,不同的材料,最终为了成就一支好笔。”
张三丰赞许地看了她一眼:“此言颇合其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山格局,暗合天道包容之性。”
方晓则对那“天然四象”更感兴趣:“师父,这四灵兽的风水格局,对修行有帮助吗?”
“自然。”张三丰点头,“四象镇守,聚拢天地灵气,调和阴阳五行。于此地修行,可事半功倍,更易感悟天地韵律。尤其对于初悟剑道者……”他的目光似无意般扫过何影姿,“……山势之刚健,水脉之柔韧,皆是绝佳的观想对象。”
何影姿心中一动,隐隐感觉师父这话似乎意有所指。
车辆在山脚下停稳,三人下车。仰头望去,但见一峰独秀,直插云霄,果然有凌云之势。山体林木葱郁,云雾缭绕其间,尚未深入,便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灵之气,与都市的喧嚣浑浊截然不同。远处,另外几座山峰遥相呼应,仔细观之,其轮廓隐隐果真如龙盘虎踞,雀舞龟伏,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却暗合玄理,令人称奇。
“果然是好地方!”方晓深吸一口气,只觉肺腑皆清,体内太极真气都活泼了几分。
何影姿更是感觉周身舒泰,仿佛回到了最舒适的环境,连怀中那支师父交还让她暂时保管、用以感应灵性的普通练习用笔(非祖传青锋笔),都似乎微微发热。
景区内已有不少游客,但张三丰并未循常规游览路线,而是带着二徒,择了一条较为僻静的古道向上而行。此道青石铺就,苔痕斑驳,两旁古木参天,更显幽深。行走其间,能听到潺潺溪流声与清脆鸟鸣,更添几分静谧。
沿途可见一些残存的石刻、古碑,以及指向不同方向的路径标识,有的通往道观真武宫,有的指向佛教白山寺,还有的通往儒家文化所在的图山。三教遗迹在这山中和谐共存,历经千年,无声地诉说着包容与并蓄。
“师父,那边就是真武宫吗?”方晓指着远处一座掩映在绿树中的飞檐建筑。
“嗯,清代所建真武宫,供奉北方真武大帝。”张三丰目光扫过,神识能感应到那宫观中沉淀的香火道韵,虽微弱,却纯正。同时,他也隐隐感知到,那召唤自己的机缘,并非在这些显眼的宫观之内,而是在这山势水脉的更深处,在那天然形成的“四象”格局的核心地带。
三人在一处溪流旁的平坦巨石上暂歇。溪水清澈见底,撞击在卵石上溅起洁白的水花,发出淙淙之音。对面山崖陡峭,如刀削斧劈,尽显刚猛之势;而脚下溪流蜿蜒,绕石而过,又显柔韧之姿。
张三丰看着眼前景象,缓缓开口:“晓儿,影姿,你二人可知,何为剑?何为道?”
方晓沉思片刻,答道:“弟子以为,剑是利器,道是真理。以剑护道,以道御剑。”
何影姿看着那刚猛的山崖与柔韧的溪水,福至心灵,轻声道:“弟子觉得,剑……或许不光是形状。制笔讲究‘锋颖’,追求的是笔尖那一点凝聚的力道与灵性,能柔能刚,写出万千气象。这山崖如剑之刚,这流水……亦如剑之柔。道……或许就是让这刚与柔,如何恰到好处地存在、运转的……那个‘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门老祖在现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玄门老祖在现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