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接过弯刀,拔出刀鞘。弯刀的刀身闪着寒光,刻着乌桓的图腾——一只展翅的鹰。他把刀插回刀鞘,递还给丘力居:“丘首领,你的心意我领了。但铁林军不是谁都能进的,得能骑马,能射箭,能和汉人一起作战。”
丘力居笑了:“将军,我带来的士兵,都是乌桓的勇士,骑马比匈奴人还快,射箭比汉人还准。你要是不信,我让他们露两手。”
他转身对身后的士兵喊:“阿木尔!去射那个靶子!”
一个年轻的乌桓士兵,骑着马,手里拿着弓,奔驰中拉弓射箭。箭“嗖”地射出去,正中一百步外的靶心。士兵们欢呼起来,丘力居得意地望着李铮:“将军,怎么样?”
李铮鼓掌:“好!乌桓的马快,箭准,正好补充我们的飞骑营。”他伸手握住丘力居的手,“欢迎加入铁林军。”
丘力居高兴得跳起来:“谢谢将军!我们乌桓人,以后就是北疆的一份子了!”
中午,李铮在白羊城的大厅里设宴,招待丘力居和张猛的部下。桌上摆着烤羊、馒头、青菜,还有王二送来的蜀酒。丘力居喝了一口酒,说:“将军,我听说你被百姓称为‘飞将军’?”
“是阿古达的歌。”李铮笑着说,“她写了首歌,叫《飞将军》,孩子们唱,商队的人传,就传开了。”
“我也会唱!”丘力居放下酒碗,拍着桌子唱起来,“北疆有个李飞将,铁壁挡在阴山上,匈奴游骑不敢来,汉匈百姓齐欢畅!”
士兵们跟着唱起来,声音震得屋顶都在抖。李铮望着他们,心里像喝了杯温酒。他想起去年冬天,乌桓人还在草原上流浪,被伊稚斜抢了牛羊,现在却带着部落来归附,加入铁林军,这就是融合的力量。
下午,李铮带着丘力居和张猛,去看白羊城的屯田区。屯田区里,匈奴降兵和汉人农把式一起翻土,乌桓的妇女带着孩子,和汉人农妇聊天。一个匈奴孩子手里拿着馒头,笑着跑过来,抱住李铮的腿:“将军!我昨天学会写‘汉’字了!”
李铮蹲下来,摸着他的头:“真厉害!以后要学会写‘铁壁’,写‘飞将军’。”
孩子点头,从怀里掏出个竹简,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汉”字:“将军,这是我写的,给你。”
李铮接过竹简,放进怀里:“我会好好保存的。”
离开白羊城时,已近黄昏。李铮骑着马,望着身后的白羊城,城墙上面的“铁壁”二字(张猛提前刻的)在夕阳下闪着光。丘力居骑着马,跟在他旁边,说:“将军,我回去后,要把乌桓的部落都迁过来,让他们一起种地,一起守堡。”
李铮点头:“好。北疆的土地,是属于所有想过太平日子的人的。”
回到阴山堡时,天已经黑了。阿古达带着孩子们,举着灯笼,在门口等他。看见李铮,孩子们欢呼着跑过来,抱住他的腿:“将军!你回来了!”
阿古达举着个竹简,跑过来:“将军!我又写了首新歌!叫《铁壁》,你听:‘铁壁固,人心齐,北疆万里无狼烟;飞将军,守边疆,汉匈一家乐融融!’”
李铮接过竹简,上面的字比上次工整了些,笔锋有力,像阿古达跑起来的样子。他笑着说:“写得好!明天我把这首歌教给所有士兵,让他们唱着这首歌去训练。”
阿古达跳起来:“好呀!我要教所有的孩子唱,让商队的人把歌带到中原,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的铁壁!”
晚上,李铮坐在书房里,看着桌上的“铁壁”卷轴。窗外的月亮升起来,照在卷轴上,“铁壁”二字苍劲有力,像汉武帝的龙威,像北疆的土地,像所有北疆人的信念。他想起陈敢的话:“北疆的铁壁,不是石头做的,是人心做的。”
这时,稽粥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份帛书:“将军!斥候传来消息,伊稚斜的右贤王部,在漠南的稽落山集结了五千骑,想攻打楼烦城。”
李铮接过帛书,展开看了看:“楼烦城的守将是王勇,他的部下都是精锐,应该能守住。你明天带飞骑营去支援,用迂回包抄的战术,从后面袭击右贤王部,把他们的粮队烧了。”
稽粥点头:“将军放心,我带两百飞骑,保证把右贤王的粮队烧得精光。”
“等等。”李铮叫住他,“让屠耆跟着你去。他是匈奴人,熟悉漠南的地形,能帮你找粮队的位置。”
稽粥笑了:“将军,屠耆昨天还说要当斥候,今天就能派上用场了。”
“去吧。”李铮挥手,“小心点。”
稽粥走后,李铮站起来,走到窗前。窗外的草原上,风卷着草浪,像绿色的海洋。他想起汉武帝的旨意:“秋天发动全面反击。”他想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想起即将到来的漠南战役,想起伊稚斜的狰狞面孔。
“铁壁已固。”李铮望着远处的阴山,“接下来,该让伊稚斜尝尝我们的厉害的。”
第二天早上,李铮把“铁壁”墨宝挂在阴山堡的箭楼上。士兵们欢呼着,百姓们围观着,屠耆摸着卷轴上的“铁壁”二字,说:“将军,这字真有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铁骑朔风:我在汉匈当战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