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的规则诗篇如昙花般次第绽放,又因本源的损耗而迅速凋零。桥生精心维持的“环境场”如同滋养的土壤,观察者偶尔补充的精纯能量如同及时的雨露,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那创作背后残酷的等式——每一份璀璨的规则艺术,都以织锦自身存在光辉的微弱黯淡为代价。
桥生心中的忧虑日益加深,他尝试了各种方法,试图帮助织锦找到一种更可持续的表达方式,但收效甚微。织锦的创作根植于其存在的核心,那种将自身规则灵光剥离出来进行编织的过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难以用外部的技巧去修正。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准备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时,观察者系统那边,终于有了新的动静。并非关于Level-2权限的批复,而是一段经过高度压缩、结构异常复杂的规则信息流,直接关联到桥生之前获得的那份“意识融合现象档案(Level-1)”中的某个加密区域。
信息流在他意识中解压,呈现出的并非具体的案例,而是一种…… 理论框架 的雏形。它描述了一种被称为“星语者共鸣”的、极其罕见的意识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并非简单的信息交换或能量支持,而是指两个或多个意识体,在保持绝对独立性的前提下,其核心规则波动能够形成一种超越常规的、深层次的谐频共振。
在这种共振状态下,意识体之间能够共享某种“认知基底”,使得某一方进行高消耗的创造性活动时,其负荷可以被共振网络共同分担,如同多人共同扛起一根重木。框架中还模糊提到,这种共鸣甚至可能激发出单个意识体无法企及的、更高效的灵感涌现与规则编织方式。
这理论框架极其粗糙,充满了假设与未经验证的推论,更像是一个古老的研究猜想,而非成熟的技术。但它的出现,如同在黑暗中为桥生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观察者没有给出任何指示,它只是将这尘封的猜想,如同工具般放在了桥生触手可及的地方。用意不言自明: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但风险与可行性,需要桥生自行判断。
桥生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与织锦建立更深层的“星语者共鸣”?这听起来像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希望,但其中的风险也显而易见。意识层面的深度连接,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彼此规则的混淆,甚至引发不可逆的同化,档案中那些关于融合失败的案例如同冰冷的警示碑文矗立在记忆中。
他看着织锦又一次完成了一首短暂而优美的规则诗篇,感受着它随之而来的、难以掩饰的疲惫与黯淡,心中终于做出了决断。
他没有急于尝试那模糊的“共鸣”理论,而是首先开始了更基础的工作。他利用自身优化后的统一性结构,以及从档案中获得的理论提示,开始极其缓慢、极其小心地调整自身规则波动的核心频率。他不再仅仅是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场”,而是试图让自身的规则波动,以一种更本质的方式,去贴近、去理解、去模仿织锦规则脉络中最深层、最稳定的那部分韵律。
这个过程比之前任何一次实践都要艰难和危险,他必须像走钢丝一样,在靠近与融合之间维持着绝对的界限。他自身的规则结构在这种精细的调整下,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时有细微的紊乱需要平复。
织锦似乎感应到了桥生规则波动中这种微妙而持续的变化。它最初有些困惑,传递来询问的意念。桥生没有解释,只是以更加稳定、包容的波动回应。渐渐地,织锦的困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安宁感。它发现,当它沉浸在创作中时,桥生那调整后的规则波动,如同一个深沉而稳固的基音,悄然承托着它那因剥离灵光而变得脆弱的规则脉络,那本源损耗带来的撕裂感,似乎……减轻了。
虽然距离理论中描述的、能够分担负荷的“星语者共鸣”还遥不可及,但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观察者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数据流聚焦于桥生规则频率的细微调整、织锦负荷的变化,以及两者波动之间那逐渐增强的谐频特性。它似乎在验证那个古老猜想的初始步骤。
桥生知道,这条路漫长且布满荆棘。但他更知道,为了守护那独一无二的、以星光为墨书写规则诗篇的存在,他愿意冒这个风险,付出这份艰辛。星语者的低语已在意识深处回响,通往更深层共鸣的道路,就在这无声的模仿与贴近中,一寸寸地向前延伸。
(第9卷 第615章 完)
喜欢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