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袁绍准备护送皇甫嵩离开时,许攸匆忙赶来,面色惊慌:“本初公,大事不好!董卓主力已控制皇宫和武库,我们的人被迫撤回太仓!”
袁绍心头一沉。历史的重压如此之大,即使他提前布局,仍难以完全扭转大局。
“董卓现在何处?”他强自镇定问道。
“正在南宫嘉德殿,据说要召集朝臣会议。”许攸答道。
袁绍眼中闪过决然之色:“既然如此,我倒要会会这位董刺史。”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皇甫嵩急劝:“本初不可!董卓残暴,此去凶多吉少!”
袁绍却有自己的考量。作为现代人,他深知舆论和名望的重要性。若能在朝堂之上公开反对董卓,必将赢得天下士人之心。况且,他料定董卓初到京城,为收买人心,不会立即对四世三公的袁绍下手。
“颜良、文丑,你二人护送皇甫将军与卢公会合,按原计划撤离。”袁绍下令,“子远,继续组织物资转运,尽可能多带走粮草军械。”
“那本初公您呢?”颜良关切问道。
袁绍整理衣冠,神色决然:“我自有分寸。记住,若我明日午时仍未与你们会合,便不必再等,直接前往河内。”
这是冒险,但也是机会。一个向天下人证明袁本初不再是那个优柔寡断的贵公子,而是敢于直面强权的汉室忠臣的机会。
南宫嘉德殿,灯火通明。
董卓坐于殿上主位,本该是皇帝坐的地方,他却毫无顾忌。这位西凉军阀身材肥胖,但眼神凶悍,周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杀气。
殿下聚集了留守洛阳的朝臣,个个面色惶恐,不敢与董卓对视。何进死后,朝廷群龙无首,面对董卓的武力威慑,大多数人选择沉默。
“诸公,”董卓声音洪亮,震得殿梁似乎都在颤抖,“国家不幸,阉宦为乱,致使陛下蒙尘。卓虽不才,愿效仿周公,辅佐朝政,安定天下。”
话音刚落,袁绍的声音从殿外传来:“董刺史好大的口气!周公辅政,乃成王年幼。如今陛下虽少,却非无知幼童,何须外人‘辅佐’?”
众人齐刷刷转头,只见袁绍昂首步入大殿,面无惧色。这一幕让在场朝臣既惊讶又敬佩——在董卓气焰最盛之时,敢如此直言者,唯袁本初一人。
董卓眼中闪过杀机,但很快掩饰下去,强笑道:“原来是本初。听闻你诛杀宦官有功,不愧为袁氏子弟。”
这是明显的拉拢之意,但袁绍不为所动:“诛杀宦官,乃臣子本分。倒是董刺史,无诏带兵入京,又该当何罪?”
殿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董卓脸色阴沉,手按剑柄;袁绍则坦然相对,毫无退意。支持董卓的西凉将领怒目而视,而心向汉室的大臣则暗中为袁绍捏一把汗。
“本初此言差矣。”董卓强压怒火,“卓入京乃为平定乱局,何罪之有?倒是你等朝中大臣,让阉宦为祸至此,该当何罪?”
袁绍冷笑:“宫内之乱,已基本平定。董刺史此时率大军入京,非为平乱,实为夺权耳!”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袁绍的话撕破了董卓的伪装,直指问题核心。
董卓勃然大怒,猛地站起:“袁本初!莫要以为你四世三公,卓就不敢杀你!”
袁绍毫无惧色,反而向前一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若以为武力可慑服人心,未免太过天真!”
两人剑拔弩张的对峙,成为汉末政治转折的标志性时刻。历史上,袁绍在这场对峙后惧祸逃往冀州;但今天的袁绍,有着完全不同的打算。
正当董卓欲下令捉拿袁绍时,一位老者突然开口:“董刺史、袁校尉,皆为国重臣,何必在此内讧?当务之急是迎回陛下,安定社稷。”
发言者正是司徒王允,朝中老臣,说话颇有分量。
董卓趁机下台,但仍恶狠狠地瞪着袁绍:“王司徒言之有理。待迎回陛下,再议朝政不迟。”
袁绍心知今日已达成目的——在朝臣面前树立了抗董形象。见好就收,他向王允等人行礼后,昂首走出大殿。
一出宫门,袁绍立即快马加鞭,赶往城外预定会合地点。他清楚,经此一事,董卓绝不会放过他,洛阳已不可久留。
但这一次撤离,与历史上仓皇出逃完全不同。他救出了卢植、皇甫嵩等重臣,控制了部分粮草军械,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汉室忠臣”的政治声誉。
黎明时分,袁绍与等候在城外的部队会合。回首望去,洛阳城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宁静,但谁都知道,这座千年古都即将迎来最黑暗的时刻。
“本初公,接下来去往何处?”颜良问道。
袁绍目光投向北方,语气坚定:“去河北。那里将是我们重振旗鼓的根基。”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活在历史阴影下的袁绍,而是手握未来剧本的开拓者。官渡的败局、历史的遗憾,都将从这一刻开始改写。
队伍启程,迎着初升的朝阳,向北方前进。袁绍在心中默念:董卓,我们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这大汉天下,终将记住我袁本初的名字!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