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州学那足以容纳数百人的大堂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前排就坐的是沮授、田丰、荀谌、崔琰等河北重臣,以及众多投效袁绍的文人谋士。后面则挤满了州学的学子、邺城的士人,甚至还有一些听闻消息从各地赶来的儒生。许多寒门学子更是激动得面色潮红,能亲耳聆听“经神”讲学,这是他们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郑玄身着朴素儒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他讲的并非高深莫测的微言大义,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诗经》中“风”的部分,联系民间疾苦,讲述先王教化之本意。他的声音平和而清晰,引经据典,博洽贯通,却又句句落到实处,充满了对世道人心的关怀。
一堂课讲完,满堂寂静,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赞叹与掌声。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都被其学问与胸襟所折服。郑玄的存在,本身就在向所有人宣告:真正的学问,不在于门户之见,而在于其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是否能滋养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在随后的问答中,甚至有寒门学子鼓起勇气,提出了一个关于《周礼》中赋税制度的问题。郑玄并未因提问者身份低微而不悦,反而认真解答,并引申到当下度田括户、均平赋税的意义,无形中为袁绍的新政提供了来自经典权威的支持。
这一幕,被沮授、崔琰等人看在眼里,心中感慨万千。他们知道,郑玄的这次讲学,其意义远超十道政令。它极大地提升了河北官学的声誉和正统性,有力地回击了那些质疑官学“不正宗”的言论,更在精神层面,将众多士子,尤其是寒门学子的心,牢牢系在了袁绍所代表的河北政权之上。
郑玄在邺城定居讲学,如同树立了一面文化的旗帜。各地士人慕名而来,邺城文风大盛。官学的推行自此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主动将子弟送入官学,因为他们知道,这里不仅有入仕的机会,更有真正的学问大家。
秋去冬来,邺城官学的第一批学子中,已有佼佼者开始崭露头角,被选拔至大将军府或郡县为吏。虽然职位不高,却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凭借学识而非门第晋升的渠道已经打通。
袁绍与麾下重臣再次巡视官学,看着那些在冬日的暖阳下刻苦研读的年轻面孔,他对众人说道:“乱世争雄,非止于兵甲之利,粮草之丰,更在于人心之向背,文脉之传承。今我河北,武有精兵良将,文有官学英才,府库充盈,百姓安乐。此等气象,方是立国根基,霸业之始!”
琅琅书声,从邺城传出,回荡在河北四州的上空。这声音,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塑造着未来的官员、谋士与栋梁。袁绍深知,他播下的这些文教种子,将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支撑其霸业的参天森林,其影响力,将远比一场战争的胜利,更为深远和持久。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