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冬,许都晋王府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几位核心重臣眉宇间的凝重。一场关于国家命脉的御前会议正在进行。
大司农张义,这位掌管国家钱粮的老臣,面带忧色,将一份厚厚的账册呈于袁绍案前:“王爷,去岁至今,兴修水利、重建两京、扩建太学、整编新军、赏赐功臣……所费钱粮浩大,虽各地赋税陆续入库,然国库存底,已不足支撑三月之需。长此以往,一旦有大规模战事,只怕……只怕难以为继啊。”
他顿了顿,补充道:“且各州郡税制不一,征收标准混乱,豪强隐匿田产、偷漏税款之事屡禁不止。商税更是微薄,全赖农税支撑,绝非长久之计。”
话音刚落,一旁的少府孔融便微微蹙眉:“大司农所言虽是实情,然税赋关乎民生,岂可轻易加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为聚敛而盘剥过甚,致使民怨沸腾,岂非本末倒置?”
袁绍静听双方之言,目光却投向一直沉默的尚书令荀彧。“文若,你意下如何?”
荀彧从容出列,他的声音清越而沉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王爷,大司农忧心国用,文举公体恤民情,皆有其理。然臣以为,当前之困,非在开源节流四字,而在‘制度’二字。旧有财税体系,生于乱世,长于割据,早已千疮百孔,不堪重用。如今天下渐定,王爷志在混一,岂能沿用旧制,束缚手脚?”
他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指划过已控制的辽阔疆域:“当务之急,非小修小补,而是构建一套全新的、自上而下、如臂使指的财政体系!此体系,需能如海纳百川,将各方资源汇聚于中枢;需能如血脉奔流,将钱粮精准输送到所需之地;更需能自我增殖,愈用愈强!”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接口道:“文若之言,深得我心!乱世用重典,治国需良制。一套好的财税制度,胜过十万雄兵!王爷,当断则断!”
袁绍霍然起身,一股决断的气势弥漫殿内:“孤意已决!革故鼎新,就在此时!”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荀彧身上:“文若!”
“臣在!”
“孤命你总揽全局,主持制定新财税制度!枣只、满宠辅佐!郭淮巡查地方,确保新法畅通无阻!谁敢阻挠新制,便是与孤为敌,与这天下大势为敌!”
一场关乎国运的财政大变革,在这寒冬的暖阁中,拉开了雷霆万钧的序幕。
荀彧领命之后,立刻展现出其王佐之才的卓越统筹能力。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广泛征询枣只、满宠等实干之臣的意见,并参考了历史上桑弘羊、刘晏等理财能手的得失。
第一步,清丈田亩,改革农税。
核心在于枣只提出的 “占田课田制” 与 “租庸调制” 相结合。由朝廷核定各州郡县应有的垦田数额(课田),鼓励百姓开荒,超出部分数年免税。同时,严格核查天下田亩,无论士族豪强,皆需如实申报(占田),隐匿者重罚。在此基础上,推行新的赋税标准:按田亩纳粮(租),按户纳绢帛或布匹(调),每丁每年需服一定时日徭役,不愿服役者可纳绢代役(庸)。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尤其是触动了大量隐匿田产的豪强利益。阳夏侯刘擎,乃汉室宗亲,在汝南占有大量田产却从未足额纳税,此次竟公然抗命,拒不配合清丈。
“王爷,非是臣不愿,实是家中田亩簿册遗失,难以核查啊。”刘擎在朝会上倚老卖老,试图蒙混过关。
满宠早已准备充分,立刻出列,声音冷峻如铁:“阳夏侯!御史台已查明,你在汝南有田三万七千亩,仅报五千!人证物证俱在,岂容你狡辩!”他随即呈上厚厚一叠调查文书,时间、地点、证人、田契副本,一应俱全。
袁绍面色一沉,尚未开口,曹操已厉声道:“抗命不遵,欺瞒朝廷,视同谋逆!来人,剥去刘擎冠带,押入诏狱,其家产充公,田亩尽数收归官有,重新授田于无地流民!”
雷霆手段之下,朝野悚然。那些原本心存侥幸、观望风头的豪强,纷纷主动配合清丈,足额纳税。郭淮则率领精干吏员,如同梳子一般巡查各州郡,监督新政执行,处置了数十名阳奉阴违的郡守县令,确保了新农税制度的强力推行。
第二步,建立仓廪,平准均输。
枣只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借鉴了以往屯田和治理司隶的经验,主持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仓廪系统。在许都、长安、洛阳、邺城等战略要地建立大型太仓;在各州郡治所建立常平仓;在重要县邑建立官仓。这些仓库不仅用于储存每年征收的租粮,更承担起“平准”职能:丰年粮贱时,由官府出资收购,保护农人利益;灾年粮贵时,则开仓平价售粮,稳定市场,打击奸商。
同时,推行“均输法”:由大司农衙门统一调配各地物资。某地特产、余粮,可由官府组织运输至稀缺地区销售,既减少了商贾中间盘剥,更使官府从中获利,充实国库。来自江东的稻米、蜀地的锦缎、北方的战马,通过这个系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流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